在通往最后一公里的路上,浪潮云已發布了海若一體機、AI安全巡檢、水利巡檢、應急管理及智能會議終端等海若智能體產品。
文|周享玥
編|趙艷秋
“上云入端”正成為大模型落地新趨勢。
一方面,大模型上云,以模型即服務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已成為業界共識,不管是云廠商、運營商,還是大模型廠商,都在著重打造這一塊的能力。
另一方面,智能下沉,形成端側大模型和智能體應用的進程,正在加速。尤其DeepSeek爆火后,隨著推理能力的提升,門檻進一步降低,市場需求快速增加,各家廠商都在加大端側發力。
近日,浪潮云也面向最新的產業時代,進行了成立以來的第三次戰略躍升——正式發布分布式智能云戰略,通過打造智、數、云、安“3+1”一體化服務產品體系,幫助組織用戶實現“人工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
其中,除了新提出可運營私有云,作為傳統云模式的補充和躍遷,并計劃年內落地分布式智能云節點超過1000個,解決組織用戶“上云”的問題。
在“入端”的問題上,浪潮云聯合百度智能云、云深處等多家生態伙伴,共同發布了海若一體機、AI安全巡檢、水利巡檢、應急管理及智能會議終端等海若智能體產品,并聯合12家海若智能體生態伙伴代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另外,數智前線獲悉,浪潮云正在重點打造面向不同場景的端側AI解決方案,目前已在一些場景中形成體系化的方案和產品,可對外進行試點推廣和規模化復制。
01
智能體“最后一公里”爆發,行業加速“入端”
業界普遍認為,2025年,不僅是智能體元年,大概也會是爆發年。不管從國家戰略需求,還是DeepSeek帶來的技術平權和普惠,以及市場需求幾個層面看,產業變革都已加速。
“我們看到,智能體‘最后一公里’落地開始蓬勃發展。”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總工程師,浪潮云董事長肖雪告訴數智前線,今年初,他們在走訪大量組織用戶的過程中發現,“人人均可創新的環境”已經出現,正推動用戶需求從技術驅動大面積轉向業務驅動。
“這一輪技術平權的普惠可能會帶來業務驅動的爆量,這個改變是巨大的。”肖雪舉例說,浪潮云內部的各種運行系統,如今牽頭要用海若大模型來做重構和升級的,都是紀檢、采購、合同管理、法務等職能部門,而不再只是技術部門。
與此同時,組織用戶對智能體和大模型應用的價值期待也在不斷拔高,已經不滿足于只在一些通用場景中獲得賦能,而是希望深入到更核心的場景。
而在這個過程中,“入端”不可或缺。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大模型的價值在于作為“大腦”輔助工作,它可能“讀”過很多書,但如果沒有實踐經驗,就難以形成深刻理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將大模型落地應用,將其嵌入云端,利用數據算力支持,讓智能體在終端上發揮作用。
在他看來,大模型的下沉和智能體的落地將改變終端設備,尤其是將AI技術嵌入終端和邊緣計算設備中,重新定義手機、PC、眼鏡、AR等可穿戴設備以及工業模組、無人機、機器人,這些設備將支持云端或離線運行,形成新的AI終端時代。
這種大背景下,不管是用戶層面,還是廠商層面,都已經開始行動。浪潮云海若科技總經理尹萍告訴數智前線,2024年,大家在百花齊放的過程中,都是圍繞著軟件APP形態做智能體以及大模型應用,但2025年,面向具身智能以及智能終端大模型應用和智能體開放,將會有新的爆發增長點。
比如,在數據中心管理方面,原來主要靠人工來完成各項巡檢任務,由于數據中心的巡檢往往涉及大量場景和設備,工作量巨大,且部分問題難以被人為感知,巡檢效率和準確率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找到了浪潮云。最終,浪潮云基于海若具身機器人訓練平臺,聯合生態伙伴,推動機器人與大模型融合,為數據中心打造了專門的安全巡檢機器狗,讓機器狗代替人來做巡檢。“目前,該數據中心的巡檢任務成功率高達95%,設備識別準確率達到97%,環境巡檢召回率大于90%。”尹萍說。
工業領域,也在追求新的AI能力與終端設備的結合。
“我們現在更加強調具身智能體。”一位工業領域大模型應用服務商告訴數智前線,今年,在工業領域,如果只是做一個純軟件的智能體,如合同審核等,很難去與大廠競爭,“你必須是既能做智能化的分析、流程的規劃,又同時要跟硬件設備或工藝關聯的,才能形成競爭力和商業閉環。”
該人士透露,他們正計劃在今年評估和購買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到產線上去做具身智能體的價值探索和驗證。
“場景為王的階段又出現了。”浪潮云總經理顏亮告訴數智前線,大模型作為能夠驅動數據這個“新石油”的“引擎”,對場景的改造能力非常強,大家都愿意用這個“引擎”,去“造車,造船,造飛機”。
02
浪潮云,加碼端側能力打造
組織用戶端側智能需求的不斷增加,勢必對服務商提出新要求。一些云計算公司和第三方服務商,已經提前關注到這波趨勢,正在加大端側能力的打造和布局。
數智前線獲悉,這也是浪潮云在加大發力的方向。目前,其已面向業界公認的、有著較為迫切的AI改造和升級需求的數個場景,形成了系列重點智能體產品和解決方案。
首先,一體機是一大重點產品,可對端側AI形成重要支撐。自從DeepSeek春節爆火,掀起用戶嘗鮮浪潮,一體機這種能夠開箱即用、靈活部署且軟硬件一體化的大模型產品的需求,就如同坐上火箭,迅速膨脹起來。
浪潮云也第一時間針對組織用戶對快、準、穩的需求,推出了智、數、云、安一體化交付的一體機產品。
2月初,浪潮云發布預置DeepSeek-R1和DeepSeek-V3模型的海若一體機,率先實現671B DeepSeek大模型國產GPU單機推理服務,開始為組織用戶提供大模型智能應用落地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通過一體機的模式,再加上可運營私有云+傳統云模式,浪潮云正在構建一個龐大的全國分布式算力平臺,可以實現帶算力入場。“從可落地的角度,浪潮云上目前可承載用戶1天去實現落地;云中心覆蓋城市,布在浪潮云上,1周;客戶自有的數據中心建設,布進浪潮云中心,建一個自有云、私有云,1個月。”浪潮云總經理顏亮說。
另外,AIPC也是行業目前給予期待較多的一個方向。近日,浪潮云也正式發布了“AIPC +海若一體機”邊端產品解決方案:浪潮英政計算機(AIPC)成功適配接入浪潮云海若一體機(大模型一體機)邊端大模型,通過邊端協同架構為政府等對數據安全要求嚴苛的組織提供本地化智能服務。
其中,浪潮英政計算機(AIPC)搭載端側7B模型,可承擔本地文檔處理、智能問答等輕量級任務,確保敏感數據 “不出終端”;海若一體機則作為邊緣算力樞紐,支持32B至671B大模型推理,覆蓋復雜數據分析與行業專屬應用,并通過浪潮智能助手實現邊端模型動態調度。
其次,具身智能是目前業界廣為關注的另一大方向。Gartner 發布的 2025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中,“多功能機器人”儼然位列其中,Gartner還預測,到2030年,80%的人類將每天與智能機器人打交道,而目前這一比例還不到10%。
盡管這一方向前景巨大,但其中仍有不少問題待解。浪潮云分布式智能云戰略發布當天的一場圓桌論壇上,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伙伴與生態合作總監朱景旭曾提到他們遇到的兩大問題。
其一,具身智能雖然未來可期,但發展仍在早期,“目前大家對它的期待更多還是我們家的孩子能去打個醬油的狀態”,仍需隨著基礎科學的發展,不斷迭代技術,并結合大模型,去做機器人小腦的迭代。
其二,面向行業的應用和落地亟待加強。業界觀察,由于“術業有專攻”,缺乏相應的行業knowhow,此前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都只做產品,不過多深入機器人在行業中的應用。
因此,在新的AI時代,業界也在思考,是否有一些新的解決方案,來加速這一進程。
數智前線獲悉,浪潮云目前已面向這兩大痛點,推出海若具身機器人訓練平臺,依托浪潮云“云網邊端”+ 行業應用的全棧式技術生態,深度融合分布式異構算力、機器人硬件平臺及多模態組件,構建機器人操作系統、模型服務平臺、智能體平臺與模擬仿真平臺等于一體的機器人訓練平臺,形成“驗證-研發-訓練-部署”一站式解決方案,賦能機器人產業行業工程化。
“前段時間,浪潮云團隊與我們進行了一次深度戰略研討,大家一致認為,面向未來組織用戶解決方案的落地,要分兩步走:0-1,做通做透,打穿整個用戶價值;1-N,眾行遠,獨行難,需要加強生態合作,加速行業產品復制。”朱景旭說。
據悉,圍繞海若具身機器人訓練平臺,浪潮云目前已初步形成面向數據中心、應急消防、水利、電力等不同場景的相關產品及解決方案,可對外提供。
比如數據中心和園區巡檢解決方案,采用空地一體化的模式,將四足巡檢機器人、無人機等代替人工對數據中心室外室內相關區域的設備進行自動數據讀取,并完成巡檢任務。
而電力巡檢,涉及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儲能側四大細分場景,每個場景又涵蓋了大量的設備、電力行業知識和業務流程,各種巡檢要求復雜。這些工作以往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耗時且費力。現在,浪潮云攜手合作伙伴,打造了電力巡檢機器人,將機器人與電力巡檢大模型的能力相結合,能夠加強巡視頻次和細度,并實現任務管理、報告生成、工單轉派、維保輔助等的智能化。
此外,浪潮云也在與多家業界頭部廠商,聯合推出系列硬件智能體產品,如智能導覽機器人、安全機器狗、應急消防眼鏡、智能會議終端等。
03
浪潮云智能體是如何訓練和打造的?
大模型下沉和智能體落地的熱潮還在持續加溫,但要想真正從“玩具”變成一輛能在高速上跑的車,門檻仍然較高。且不同場景,對“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這對智能化服務商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能滿足越來越多組織用戶對能夠開箱即用的全棧解決方案的需求,也要能夠幫助用戶更快篩選出有落地價值的場景。
為此,不少服務商都在加大力氣打造自己的智能體平臺,更快訓練出可供復制的各種智能體,提供給用戶選用。這個過程中,一些廠商也逐漸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浪潮云也不例外。在最新發布的分布式智能云戰略中,浪潮云強調,將通過打造智、數、云、安“3+1”一體化服務產品體系,面向組織用戶的人工智能+落地“最后一公里”,提供全面、全棧的技術服務體系。這整套服務體系都將滿足三大特性:可信賴(Credible)、可落地(Concrete)、可持續(Continuous)。
具體到智這一層面上,浪潮云打造了一套涵蓋大模型工廠、智能體平臺、智能體服務的三層服務能力,能夠靈活構建各種軟硬件智能體。肖雪透露,浪潮云的模型、智能體、算法均已通過備案。浪潮云也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家“三備案”的公司。
其中,大模型工廠不僅支持了海若+DeepSeek的雙引擎,也支持其他第三方主流模型的調用,來去生成行業模型。
智能體平臺的特殊點則在于,不僅支持軟件智能體的開發,還將海若智能體操作系統(AgentOS)和海若具身機器人訓練平臺做了整合,同時支持軟、硬件智能體的打造。
據悉,除了巡檢機器人、應急消防眼鏡、智慧會議終端等多種硬件智能體,目前,在軟件智能體方向的數字員工和行業智能體上,浪潮云的智能體平臺已沉淀100多個應用場景的智能體,能直接對外提供服務。
“不管是有形的智能體、無形的智能體,管理、周期、安全都是要整體去考慮的問題。”肖雪告訴數智前線,未來,機器人、機器狗、數字員工等軟硬件智能體,實際上都是硅基生物,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不再只是一次性的能力。
這就意味著,智能體也需要有學校、有醫院,有各種成長過程中的配套設施。
浪潮云提前看到了這一點,并已經從研、產、交、服的全流程環節,進行了布局,以提供可持續智能化服務,深度賦能組織智能化轉型升級。
在研發這一階段,數智前線獲悉,浪潮云建立了專門的概念驗證中心,可快速進行資源整合對接、成果孵化、技術驗證、原型開發等。
在生產的環節,則通過大模型工廠及智能體中試基地,從數據、模型、智能體構建三層上,做產業化開發及研制。大模型工廠相當于專門的數智人大學,負責解決AI能力提升的可持續,智能體中試基地則更多是對端的訓練。
在交付的階段,主要依靠浪潮云分布在全國的120多個云中心,實現面向全國面向組織的更快規模化落地。
最后,在服務的環節,數智人后續可持續的健康情況也至關重要。浪潮云為此構建了專門的數智人醫院——浪潮云全球運行指揮中心OpsCenter,負責AI健康度的可持續。目前,浪潮云已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濟南、上海、北京三個OpsCenter。
大模型的浪潮滾滾向前,在通往“最后一公里”的道路上,浪潮云正加速布局端側落地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