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晚間,碧桂園正式發布了其2024年全年業績報告。
一、慘淡的財報:虧損“收窄”背后藏著什么?
碧桂園2024年財報一公布,很多人被“虧損收窄”幾個字吸引。
數據確實乍一看挺唬人:?歸屬股東虧損328億,同比減少超80%?;整體凈虧損351億,同比縮水82.5%。
但仔細一琢磨,這更像是“矮子里拔將軍”——因為2023年碧桂園虧了整整1784億!
這是什么概念?
相當于每天一睜眼就虧掉近5個小目標,僅次于恒大2021年創下的6862億宇宙級虧損紀錄。
?說白了,2024年的“進步”全靠前一年的“爛攤子”襯托?。
打個比方,一個人去年摔斷了腿,今年改摔折胳膊,你能說他“身體變好了”嗎?
更扎心的還在后頭:?2024年總收入2528億,同比暴跌37%?。
核心原因很簡單——房子賣不動了!全年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只剩472億,同比腰斬再腰斬(下滑70%),連2021年巔峰期7588億的零頭都不到。
如果說房地產行業在過冬,碧桂園可能已經凍到瑟瑟發抖了。
二、危險的資產負債表:95%負債率是什么概念?
比起收入和虧損,真正讓人后背發涼的是碧桂園的資產負債表。
先看幾個關鍵數據:
1、總資產1.04萬億?,看起來仍是龐然大物;
?2、凈資產513億?,但負債率已經飆到?95%以上?。
?負債率超95%是什么水平??
這個數字意味著,稍有不慎就會資不抵債。
?按這個節奏算賬:如果碧桂園每年虧300多億,賬上凈資產撐不過兩年就會變負數?。
更殘酷的是,?資產是彈性的,而負債卻是剛性的!
資產能夠以賬面價格賣去出嗎?
負債卻是實打實的數字,一分錢都不能少。
三、現金流告急:賬上現金只夠塞牙縫?
現金流是企業的命脈,而碧桂園的血槽已經亮起紅燈:
1、現金及等價物63.62億?:相當于一家中型房企的現金儲備;
?2、受限制現金235億?:這部分錢被監管賬戶鎖死,專款用于保交樓;
3、短期債務2268億?:即便把能用的現金全砸進去,缺口仍高達2000億。
這就像一個人兜里只剩100塊,但信用卡賬單顯示欠了2萬——除非能借到新錢或讓債主同意延期,否則分分鐘暴雷。
碧桂園現在玩的就是這個“極限游戲”:一邊求著境外債權人接受?債務展期11.5年?(把還款拖到2035年),一邊靠著國內“白名單”政策讓銀行對項目貸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債權人也不是傻子!
境外重組方案提出?“把債務砍掉116億美元+利息從6%降到2%”?,甚至“削減90%的本金”,讓債權人哭笑不得。
有投資者吐槽:這方案就是告訴我,要么現在認栽拿最多拿回105,要么賭10多年后能拿五成——但那時碧桂園還在嗎?
四、保交樓:僅有的亮點
如果說這份財報還有什么亮點,可能就是碧桂園在?保交樓?上的數據:
2024年交付38萬套,近三年累計170萬套;
覆蓋全國242個城市,穩居行業第一。
這確實不容易!
碧桂園能咬牙完成這個量,至少讓許多業主避免了爛尾樓的悲劇。
但背后的代價也很明顯:?把有限的資金優先用于保交樓,導致其他債務更加捉襟見肘?。
不過話又說回來,保交樓是碧桂園續命的底牌。
只有讓買房人看到“樓還在蓋”,才可能維持最后一點市場信心——哪怕房子賣得再慢,也比徹底停擺強。
五、2025年戰略:畫餅還是真能翻身?
面對絕境,碧桂園給2025年定了三大目標:?保交付、穩資債、保經營?。具體措施包括:
1、繼續保交樓?:計劃完成21萬套交付,上半年全力趕工;
?2、砍費用求生?:行政費用砍27.4%,營銷費用砍40.2%(說明連廣告都打不起了);?
3、搞點新花樣?:推廣建筑機器人、BIM技術,試水代建代管等輕資產模式。
這些策略看似對癥下藥,但現實問題一個比一個棘手:
1、房子賣不動?:2024年銷售額同比跌70%,2025年靠什么回血?降價?但降價會進一步拉低利潤,甚至引發老業主的不滿。
2、融資渠道冰凍?:境內靠“白名單”展期只是緩兵之計,境外重組方案若談不攏,可能觸發交叉違約。
?3、團隊穩定性存疑?:財報提到“維持核心團隊穩定”,但行業寒冬下,高管和骨干員工流失幾乎是必然。
最值得玩味的是?“發展建筑機器人”?這個轉型方向!
碧桂園早年曾高調宣傳“未來要用機器人蓋房”,但現實是:工地上依然靠農民工搬磚,機器人更多是宣傳噱頭。
在現金流吃緊的當下,這種燒錢項目能堅持多久?答案恐怕不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