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西方世界的兩大俱樂部:北約和歐盟,一個管槍炮,一個管鈔票。
土耳其,左手提軍事、右手抱改革,一頭扎進北約的懷里,只花了三年;可右腳邁進歐盟大門,幾十年都卡在門檻上,連個客廳都沒摸到。你說這“西方俱樂部”,為啥一個開門迎客,一個連門鈴都不響?
打個仗就娶你,北約是真急
時間撥回到1945年夏天,德國剛剛舉白旗,二戰宣告收官,整個世界正從廢墟中試圖站起來。土耳其,這個橫跨亞歐的“咽喉地帶”,本來打算做個局外人,結果蘇聯一句話,直接把它逼進了西方陣營。
1945年6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找上門來,甩出三道硬要求:聯合管理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在海峽設蘇聯軍事基地、歸還卡爾斯和阿爾達罕給高加索。這一下子,土耳其后脊梁一涼。海峽被控、土地被吞,這不是等著挨宰嘛?
為了自保,土耳其立刻“掉頭向西”。1948年11月,土耳其向美國和英國駐土大使各提交一份備忘錄:我們想進北約。結果被婉拒,理由很“官方”:北約還在籌備,先別急。
可土耳其等不了。1949年3月,它先是率先承認了以色列,打破中東國家統一戰線;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土耳其立刻表忠心,宣布出兵。
注意,是“宣布”,不是“象征性表態”。土耳其不僅真派兵,還派了戰斗部隊。1950年10月,5090人組成的土耳其旅抵達朝鮮戰場,實打實地加入了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還打得很猛,傷亡慘烈。
在1951年初的“云山戰役”中,土耳其部隊全員硬剛中國人民志愿軍,傷亡上千,遭受重創。
出兵朝鮮,成了它叩開北約大門的敲門磚。1951年9月,渥太華北約理事會終于點頭:可以入群。1952年2月18日,土耳其正式成為北約成員。
這段過程,叫一個“用命換門票”。北約要啥?要的是“地理戰略價值”。蘇聯的勢力像墨汁灑在東歐地圖上,而土耳其正好卡在黑海出口,是遏制蘇聯南下的“水龍頭”。
而從土耳其的角度來看,加入北約就是上了“安全保險”。但別忘了,這門親事雖說結了,感情可沒多少。北約里誰最另類?答案兩個字:土耳其。
它信奉伊斯蘭教,文化不靠西,歷史也和西歐各國八竿子打不著。可你要說它不值錢?戰略位置擺在那里。
所以后來,不論它買不買俄制S-400防空系統,是否和希臘在愛琴海你爭我奪,北約也最多是發發牢騷。
甚至2022年,瑞典、芬蘭遞交入約申請時,土耳其一句“不準”,就把北約高層嚇出冷汗。它不傻,它知道,越是“另類”,越不能輕易得罪。
一句話總結:北約娶土耳其,不是因為愛,是因為用得上。
穿西裝不夠,還得改三觀
從北約那兒“閃婚”成功之后,土耳其又開始琢磨另一件事:加入歐盟。這回它不是拿命拼,而是拿改革拼,結果發現——根本拼不過“門檻”。
土耳其與歐盟的關系起步不晚。1963年,它就和歐共體簽了《安卡拉協議》,確定了“最終入盟”的目標。1987年,他正式遞交入盟申請。
注意這個時間:那時柏林墻還沒倒,東歐還沒劇變,它是第一個希望加入歐盟的穆斯林國家。結果呢?12年后,1999年,它才拿到“候選國”身份。
到了2005年,歐盟才終于“開口”,與土耳其啟動入盟談判。但這談判一路走來,簡直是“滑鐵盧級”的艱難。
第一道門檻:制度問題。歐盟要求成員國具備穩定的民主制度、法治和保障人權。可土耳其多年來軍方干政、司法不獨立、媒體受限,尤其2016年那場未遂政變之后,埃爾多安政府清洗反對派、關閉媒體、解雇數萬公務員,讓歐盟直接把談判“凍結”。
第二道門檻:人權問題。歐盟官方多次批評土耳其打壓新聞自由、鎮壓庫爾德族異議分子,以及延長羈押未判刑嫌疑人的“反恐法”。在布魯塞爾看來,這是“價值觀嚴重不合”。
第三道門檻:塞浦路斯問題。歐盟早在2004年就吸收了“塞浦路斯共和國”,即希臘族人控制的南塞地區。而土耳其至今只承認北塞“土耳其共和國”,甚至還駐有大量軍隊。這就讓歐盟左右為難,畢竟成員國之間不能存在“領土爭議”,可土耳其堅稱:北塞是我們“兄弟”,不能放棄。
再來看文化層面的問題。歐盟本質上是個“基督教文化俱樂部”,這不是歧視,而是現實。法國、奧地利、德國等國民眾普遍反對土耳其入歐,理由也很直接:一個八千萬人口、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進來了,那我們的“歐洲身份”還剩什么?
民調數據更說明問題:2005年,法國民眾支持土耳其入歐的比例是29%,德國是27%。而2020年,這個比例都跌破20%。歐洲人看土耳其,就像公司在招聘高管,一看簡歷全是“文化不匹配”,連面試都不想給。
當然,土耳其也不是任人擺布。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敘利亞大量難民涌向歐洲。歐盟立刻轉向安卡拉尋求幫忙。雙方簽協議,歐盟給錢,土耳其替他們“守門”。這事辦得挺成功,但也讓土耳其認清:歐盟要的是你干活,不是真把你當一家人。
所以說,入北約是“地理+槍炮”,入歐盟卻是“文化+三觀”,穿西裝不夠,還得換腦袋。而換腦袋這事,土耳其一直猶豫——一方面想成為“西方一員”,另一方面又不想丟掉自己。
打仗你是兄弟,談婚你是外人
如果說北約娶土耳其是“利益婚”,歐盟看土耳其則是“文化審美”。一個圖地理,一個講血統,難怪后者遲遲不點頭。
土耳其為什么能輕松進北約?先說清楚,北約從來不問你“信仰什么”,只問你“敵人是誰”。1950年朝鮮戰爭,土耳其派兵;2022年芬蘭瑞典申請,土耳其能一票否決。這不是“親密”,是“綁定”。
再看歐盟,它不是軍事聯盟,是政治共同體。成員國之間要統一法律、統一標準、共享主權。你不只要“行為像歐洲人”,還得“心里也是歐洲人”。這對土耳其來說,是“脫胎換骨”的工程。
最經典的兩件事,可以說明這層隔閡有多深。
第一件,1999年8月,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死傷慘重。希臘第一時間伸出援手,派出救援隊、提供物資,還在雅典市中心設立捐款點。希土兩國多年來水火不容,但這一次,希臘的“人道援助”讓歐盟感到土耳其“值得一試”,于是年底給了“候選國”身份。
第二件,2015年難民潮,土耳其成了歐盟的“防火墻”。安卡拉配合得很積極,接收了近400萬難民,歐盟則每年撥款數十億歐元。可錢到位了,身份沒到。2016年,德國議會通過“亞美尼亞種族滅絕”提案,土耳其暴跳如雷,關系急轉直下。
細節是什么?土耳其長期反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說法,視其為抹黑國家形象。而德國此舉,被視為“背后捅刀”。歐盟其他國家大都緘默,給土耳其的信號是:你不是我們“核心圈子”的人。
于是你會發現,土耳其的歐盟入門之路,像是“高考生”多年苦讀,偏偏老師老換標準:一會看成績,一會看面貌,一會又看戶口。表面說“歡迎”,其實不想你來。
而反觀英國,2020年脫歐,一拍即合,干脆利落。烏克蘭呢?剛成候選國,輿論齊聲喝彩。對比下來,土耳其簡直是“門外永遠的客人”。
在土耳其國內,這事早已成為社會心理的“老傷口”。有人說:“我們離歐洲,就差一個馬爾馬拉海;可在歐盟眼里,我們卻隔著整個地中海。”這不是一句玩笑,是幾十年“你追我躲”的寫照。
所以說,北約要的是功能性伙伴,歐盟要的是家庭成員。前者看你能不能抗蘇,后者看你會不會做“法式早午餐”。而土耳其,永遠在這兩者之間游走,既像朋友,也像局外人。
參考資料
【世界現代史叢談】簡論土耳其與北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網-2022-12-31
土耳其與歐洲:利益與文化的挑戰-導文-2025-01-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