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的薯片是什么?”
如果此刻問出這個問題,評論區大概率會被“樂事黃瓜味”刷屏。
薄脆的質感、清新的風味,配上追劇時咔嚓作響的節奏,堪稱肥宅快樂屆的YYDS。
然而,就在上周,這包“快樂源泉”突然被貼上“致癌”標簽——
多家媒體報道稱,樂事薯片含有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長期攝入可能致癌。
輿論瞬間爆炸:
有人哀嚎“總有刁民想害朕”;
有人怒罵樂事“黑心企業”;
更有人扒出美國版的樂事不含TBHQ,樂事涉嫌中美區別對待。
圖源:抖音@老爸評測
但短短幾小時后,劇情卻迎來180度反轉——
科普博主集體下場,揭穿這場“致癌門”背后的信息差陷阱。
被妖魔化的TBHQ
到底是個啥?
TBHQ,化學名特丁基對苯二酚,是一種中國、美國、歐盟都公認的非常安全的食品抗氧化劑。
它的使命簡單粗暴:阻止油脂氧化變質,同時具有用量少、效果好還便宜的優點。
含油量較大的食品,基本上都會用上TBHQ,如干魚制品、餅干、辣條、方便面等。
薯片含油量一般高達30%-40%,一旦油脂氧化,不僅口感酸敗,更會生成有害物質。而TBHQ能將油脂保質期延長3-5倍,成本僅為天然抗氧化劑的1/10。 因此,樂事薯片使用TBHQ,是正確的選擇。
但醫生表示,攝入TBHQ超過5克有患癌風險: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抑制免疫系統的影響、致癌、引發過敏反應等。
因此中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明確規定:TBHQ在薯片中的最大添加量為0.2克/千克油脂。
只要食品生產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使用 TBHQ,通常不會出現上述危害。
按此計算,一包75克薯片僅含0.015克TBHQ。一名75公斤成年男性需一天吃300多包,才有可能達到“致命劑量”。
圖源:抖音@北京日報
諷刺的是,網友一邊痛斥TBHQ,一邊對薯片本身的高油、高鹽、高熱量視而不見——這才是真正的健康殺手。
誰在販賣焦慮?
這場風波的導火索,是媒體將“長期、過量攝入可能致癌”偷換概念為“樂事含致癌物”;
而部分媒體推波助瀾,絕口不提“劑量”這一核心要素,刻意放大恐慌情緒。
自媒體泛濫的年代,信息差一旦出現,就容易滋生謠言;而制造謠言、博眼球也是一門流量生意。
當“致癌”“雙標”“黑心企業”成為短視頻平臺的熱搜詞匯,相關視頻點擊率暴漲標,題黨們早已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版樂事
有沒有加TBHQ?
“憑什么美國版樂事不加TBHQ,專坑中國人?”——
有網友發現美國版的樂事薯片,配料表中沒有 TBHQ,直指樂事“雙標”。
但真相遠比想象復雜。
在美國,其實一般老百姓并不關心添加劑的問題。
美國FDA允許使用TBHQ,但不強制標注。這意味著即便添加了TBHQ,也可能隱身于“抗氧化劑”統稱之下。
反觀中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要求明確標注添加劑名稱,這才讓TBHQ“無處遁形”。
所謂的樂事“雙標”,實則是兩國法規差異、標注規則不同產生的幻覺。
除此以外,還存在一個較大的爭議點,日本于2004年開始禁止TBHQ的使用。
2024年,衛龍的親嘴燒因含TBHQ,遭日本強制召回。
事情被曝光后,讓不少網友產生了“日標更嚴格”的幻覺,他們至今依然認為TBHQ是洪水猛獸。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衛龍被查出來的TBHQ是0.005克每公斤,若要達到現在認可普遍“攝入量高于5克”的致命劑量,必須吃上一噸。
事實上,每個國家的國情和食品安全標準都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哪個國家更高更嚴格。
日本禁用TBHQ的真實動機,一方面是日本傳統飲食文化崇尚天然食材,對加工食品的接受度相對較低;
另一方面,行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從未有人向日本相關部門提出過申請使用TBHQ,而是用了其他的抗氧化劑。
國際食品標準的博弈,從來不只是簡單的安全問題,甚至會涉及各國的經濟、科技、政治等情況。
作為魚子醬出口大戶,歐盟允許魚子醬添加中國禁用的硼砂;
畜牧業發達的美國,放任我們禁止的瘦肉精泛濫;
鼓吹天然的日本,卻默許核污染水排海——
所謂“標準”,或許本質是場利益與權力的游戲。
我們的標準不一定就比別人低:日本退回過衛龍,我們也曾退回過日本含有紅曲黃色素的糖果、美國含有瘦肉精的凍牛百葉。
警惕謠言
避免成為下一個蓮花味精
樂事這場“致癌”鬧劇,給品牌最大啟示就是: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品牌的生死,可能取決于一則斷章取義的文章或是短視頻。
歷史上早有前車之鑒,國貨之光蓮花味精,曾被一場有預謀的“謠言”,持續影響了近30年。
1983年誕生的蓮花味精,曾占據中國43%的市場份額。但90年代末,跨國巨頭為推廣雞精,聯合媒體將味精污名化為“化學合成毒物”,盡管世衛組織早已認證其安全性。
在“味精致癌”的謠言中,蓮花味精市場份額暴跌90%,在2019年負債累累,面臨破產。
隨著短視頻的發展,一些科普博主發布視頻,引發了網友的集體懷舊,蓮花味精才在2023 年意外翻紅。
流量至上的時代,恐慌永遠比真相傳播得更快;當科學理性讓位于情緒宣泄,再強大的品牌也可能一夜崩塌。
樂事能從“致癌危機”中全身而退,本質是得益于Z世代網民早已學會“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同時對“國標”的自信日益劇增。
但僥幸不可復制,若下次被曝光的是一張PS檢測報告,或一段掐頭去尾的工廠視頻,樂事能否再次過關?
薯片無罪,人性有毒。
當食品安全成為階級品味的標簽,當健康焦慮淪為流量收割的工具,我們批判的早已不是添加劑,而是對失控生活的恐懼。
因為人們寧愿相信300包薯片能毒死自己,也不愿承認久坐、熬夜、酗酒才是健康的第一殺手。
或許,真正的解毒劑不是抵制TBHQ,而是學會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