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國總統特朗普宣稱的美國經濟“解放日”,也就是4月2日僅剩最后2天,全球貿易體系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特朗普政府計劃于4月2日當天啟動“對等關稅”措施,將對所有貿易伙伴實施量身定制的關稅措施,涉及金額高達數萬億美元。這一被其稱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戰略,不僅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更在中美關系的關鍵節點上投下新的變量。
而就在此時,《人民日報》鐘聲發表一篇文章,以“雙向奔赴,讓投資更好惠及兩國人民”為題,以詳實的數據與理性的分析,為中美關系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特朗普
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來,“美國優先”原則貫穿其貿易政策始終。從鋼鐵、鋁制品到汽車,再到針對中國的20%關稅,美國的保護主義舉措已引發多輪反制。而此次“對等關稅”的升級,更是將目標直指所有國家,無論盟友還是對手。
根據白宮方面透露的細節,關稅稅率將根據各國對美關稅、補貼政策等因素動態調整,平均關稅可能提升10至15個百分點。這種“以牙還牙”的策略,被特朗普視為解決貿易逆差、振興制造業的“終極武器”。
然而,美國內對這一政策的質疑聲浪此起彼伏。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僅鋼鐵和鋁關稅一項,就將導致美國企業原材料成本增加220億美元。農業、汽車、航空航天等行業首當其沖:加拿大肥料價格上漲威脅農戶收益,歐盟對美農產品的報復性關稅壓縮出口利潤,汽車制造商因進口零部件成本飆升被迫調整供應鏈。更嚴峻的是,全球供應鏈網絡的割裂風險正在加劇。
面對美方的單邊主義行徑,《人民日報》鐘聲文章以歷史與現實為鏡,深刻闡述了中美經濟合作的必然性與重要性。數據顯示,中美建交46年以來,雙邊貿易額從不足25億美元躍升至6800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600億美元。7萬余家美企在華創造了93萬個就業崗位,7000多家中資企業在美投資逾1400億美元,創造就業超百萬。這種深度交融的經濟關系,早已超越簡單的貿易平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
即便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2025年仍有53%的美企計劃增加在華投資。蘋果公司CEO庫克就坦言:“沒有中國的合作伙伴,蘋果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而特斯拉上海工廠從開工到投產僅用8個多月,正是“中國速度”與“美國創新”協同效應的生動體現。
中美兩國
特朗普將關稅政策視為“談判籌碼”與“政治工具”,試圖通過施壓實現制造業回流、解決財政赤字,并將其與移民、芬太尼等議題掛鉤。然而,這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思維,忽視了全球化時代各國利益的深度交織。美國將關稅與地緣政治捆綁的做法,正在破壞多邊貿易體系的根基。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警告,單邊關稅措施“威脅全球經濟復蘇”,而美國暫停繳納會費的行為,更被視為對多邊規則的公然踐踏。這種“退群”式外交,不僅削弱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的能力,也使美國逐漸淪為“規則破壞者”而非“秩序維護者”。
中國不僅是消費市場,更是創新與供應鏈的關鍵一環。歷史經驗表明,貿易戰沒有贏家。中美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其關系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未來。面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的逆流,中美兩國更應該秉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以對話化解分歧,以務實行動推動雙邊關系回歸正軌,這樣于中美兩國于世界都是利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