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豬油是戰略物資?一位退伍老兵告訴我:90%的人不知道,豬油是“戰時黃金”,千斤黃金也換不來一斤豬油。
中國吃豬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甚至到了戰爭時期,千金難敵豬油香,尤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對豬油一定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
豬油曾經的社會地位很高,甚至在戰時可以上升到戰略層面,其背后也隱藏著一個血淋淋的現實。
首先需要從它自身的價值開始說起了,一個食物,能給人們帶來味覺上的享受,那么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豬油有多香,只要嘗過就難以忘懷,甚至有人曾經這樣形容:“豬油只有一次和無數次。”
愛吃的人甚至直接豬油伴飯就能炫一整碗,在菜里加一點翻炒,很快香氣就能讓人迷糊,吃起來更是胃口大開、回味無窮。
當然,在之前那個物資緊缺時,豬油這種制作簡單,又容易儲藏的東西,已經是家家戶戶罕見的美味了。
一小塊肥肉被榨干,就能出來不少白花花的有份,晶瑩剔潤,讓人聞見就欲罷不能。
而曾經戰士們打仗辛苦,經常吃野菜和樹根,這樣一來,像豬油這樣又香又能增加脂肪的東西,自然是很難得,要知道打仗的時候,很多戰士都因為饑餓而喪生。
這樣的東西,市面上也很難流通,即使有也只會在家中珍藏,有價無市的東西自然是千金難買。
更重要的是,豬油還能用在身上,戰士們即使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也需要急行軍,不管是天寒地凍,還是大風揚沙,都一往無前。
可是,艱難的環境摧毀不了戰士們的意志卻可以傷害戰士們的身體,戰士們如果在這樣的天氣倒下或者受傷,那么豬油就能當一個萬金油來使用。
在戰士們皸裂的傷口,或者血流不止的疤痕上,都能用它來緩解一二。
它不僅能供應身體中所需的養分,更是可以防凍,甚至保護傷口,千萬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在戰爭時期,它可能就是救命的“良藥”。
并且,在古代,很多人都已經認識到了豬油的實用性,甚至還有相關的著作。
然而,我們長久的歷史記憶,卻不敵美國的一個“科研報告”,豬油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不被市場所認可。
隨著社會的繁榮發展,豬油已經不是眾人難以企及的東西了,可它卻漸漸不被大眾所接受,這是為什么呢?
事情源于1958年,美國某專家針對豬油進行了一次看似專業的調查報告。
他在不同國家當中提取了患有心血管病的飲食記錄,發現其中脂肪的危害相當大,
豬油由此被打上了“高危”的刻板印象,但是這其中有什么必然聯系呢?
定量的情況下,脂肪是人體機能最重要的物質之一,并且曾經我國就有過124歲長壽老人愛吃豬油的新聞。
在《本草綱目》當中也有與之相關的藥方,功能更是涵蓋了通便、生發、潤肺等等,甚至一些藥方當中還需要它做藥引,虛胖的人吃它也能排濕減重。
再結合千百年來,人們吃豬油的習慣來看,說它不健康的確是十分不準確的,相反,只要適量,那么它帶給人體的好處簡直數不勝數。
而美國專家選擇性忽略這些,反而拿著一些并不全面的數據放大,其根本目的就是一種資本操作。
因為他們需要用豆油來打一場商戰,由此控制我國的食用油命脈,創造巨大的財富。
而他們的手段也得到了很多國人的追捧,這才造成了豬油的沒落,不過不管是豬油還是食用油,在食用過程中都應該適量,任何事情的都是過滿則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