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的心思基本都在斡旋俄烏沖突上,結果普京直接釜底抽薪,要烏克蘭換領導人。這讓特朗普十分生氣,懷疑普京的“誠意”,當即宣布如果俄羅斯不簽協議,就對俄羅斯石油征收二級關稅。不過特朗普也沒有把話說死,他說自己和普京“關系很好”,只要普京做“正確的事”,就不再生氣了。
或許是為了安撫特朗普,也可能是另有打算,當地時間3月31日,俄羅斯總統特別代表德米特里耶夫證實,俄美已就開發俄羅斯稀土金屬項目展開接觸,并計劃于4月中旬在沙特利雅得舉行新一輪會談。
特朗普對普京“很生氣”
消息一出,外界紛紛猜測,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即將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細看全球稀土產業鏈就會發現,即使俄美聯手,若沒有中國“蓋章認證”,這些資源依然只是“躺在倉庫里的石頭”。
五角大樓曾做過一份統計,美國90%以上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尤其是用于戰斗機引擎的釹鐵硼磁體。白宮曾試圖通過扶持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重啟加州芒廷帕斯礦等方式破局,但這些項目要么產能有限,要么成本過高。
而俄羅斯擁有龐大的稀土儲量,烏克蘭的部分稀土資源也在俄軍控制之下。如果能用俄羅斯的資源替代中國,既能保障供應鏈安全,又能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多一張牌。
俄羅斯雖是資源大國,但稀土產業長期落后。其國內僅有3家稀土加工廠,且技術停留在上世紀水平,全球市場份額不足1%。西方制裁下,俄羅斯能源出口受限,普京多次強調要開發稀土全產業鏈,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產量倍增。
美國超1000種使用鎵、鍺、銻的武器系統中,87%的供應鏈依賴中國供應商
在這種情況,美俄合作相當“對口”,一個出錢出技術,一個出資源,俄羅斯還能打破西方制裁的孤立局面,可謂“一石二鳥”。但有一點眾所周知,稀土是我國反制西方圍堵的一張王牌,若美俄深度合作,是否意味著中國的這張王牌要失效了?
從目前來看,這個概率還是很低的。首先,美國對俄制裁尚未解除,且持續支持烏克蘭,這導致美國企業投資俄礦產存在法律風險。即便白宮有意合作,國會能否批準仍是未知數。
其次,俄羅斯稀土礦多位于北極、頓巴斯等偏遠地區,開發需新建鐵路、港口等設施,預計耗資數百億美元。美國企業是否愿意承擔長期投入,存在疑問。
更重要的是,美俄還有一道繞不過去的關卡——中國。全球稀土產業鏈有個殘酷現實:采礦只是第一步,真正核心的是將礦石轉化為可用材料的加工技術。中國擁有全球85%的稀土精煉產能,掌握17種稀土元素分離提純的全部工藝。以制造永磁體必需的鐠釹金屬為例,中國企業的純度可達99.9999%,而美企最高僅99.99%。這0.0099%的差距,直接決定磁體耐高溫性能相差50℃。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礦
俄羅斯諾里爾斯克鎳業公司曾嘗試自主提純稀土,但2022年曝光的實驗數據顯示,其產品雜質含量超標30倍,相當于“用粗鹽代替精鹽做菜”。
俄羅斯稀土若想出口,最佳路線是經西伯利亞鐵路運往中國連云港或大連港,再裝船發往歐美。2023年,蒙古國試圖通過天津港出口稀土,但因中方調整清關流程,運輸周期從15天延長至45天。若美俄合作觸及中國核心利益,類似的“物流調解”可能成為隱形武器。
基于這些情況,未來美俄合作可能有三種走向。其一,美俄合作很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一點可參考美國與蒙古的稀土合作。早在2021年雙方就簽署了協議,開發奧尤陶勒蓋礦,但因鐵路和電網的問題,至今未產出一克稀土,俄羅斯項目面臨同樣困境。
其二,中美俄三方可能形成一種平衡。俄羅斯把初級礦產品賣給中國,中國工廠進行精加工,美國公司買走做成高科技產品。這種“三角關系”里,中國賺中間的加工辛苦費,美國能穩定拿到原材料不用愁斷供,俄羅斯既能賺錢又能繞過國際制裁。
稀土加工
其三,中國反向“技術輸出”。就像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建電池廠收技術費那樣,中國稀土企業現在也玩起了“知識付費”。比如北方稀土公司,每賣給美國企業1噸材料就額外收5000美元專利費,同時還能拿到俄羅斯礦山的股份。這種新打法,既賺錢又掌控資源,一舉兩得。
當前的美俄稀土合作,更像是兩個餓漢商量如何種地,卻忘了做飯的鍋還在別人手里。對中國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短期內的市場份額爭奪,而是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規則制定權。或許未來某天,當美國F-35戰機的磁材銘牌上出現“中國制造”字樣時,這場博弈才會迎來真正的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