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長和集團與美國貝萊德財團之間的港口交易事件在全球掀起了不小的風波。這起高達228億美元的交易,從一開始便顯得不那么簡單。眼看著合同簽字只差最后幾天,3月29日,據《聯合早報》報道,中國的市場監管總局宣布介入進行反壟斷審查,長和也宣布暫緩簽約。這一手操作讓本來以為可以坐收漁利的各方都忍不住屏息靜氣,生怕事情如脫韁的野馬一般不受控制。
這樁交易為何如此重要?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海運的重要通道,承載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其中21%的中國商船需經此通行。而長和集團掌握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正好扼守運河東西兩端的咽喉位置。這些年來,美國政府一直表現得對巴拿馬運河虎視眈眈,前有特朗普政府高喊要“奪回”運河控制權,后有貝萊德財團中三位五角大樓前高官的現身力挺,如此背景加持下,想不刺激人的神經都難。
中國方面的憂慮可不是無的放矢。一旦這些關鍵港口落入美方之手,他們能復制蘇伊士運河模式,對中國商船實施歧視性收費,甚至直接限制航行,那時,中國的海運貿易將被死死掐住。這還沒完,想得再深一點,港口智能管理系統中存儲的船舶數據及貨物信息,若被美方掌握,豈不是成了他們精準制裁的絕佳工具。
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第二條的規定,如果境外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產生競爭影響,中方有權行使管轄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示:美國控制港口后可能形成市場支配地位,直接削弱中國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面對監管巨大的壓力,長和這回可是騎虎難下了。
李嘉誠這個名字大家不陌生,他的這筆交易在全球化退潮這個階段,遇到了主權國家嚴格監管的例子,可謂是當下復雜經濟環境下國際商業糾紛的現實寫照。數據顯示,長和港口業務2024年凈利潤下降27%,僅占集團收益的9%。財務表現差強人意,而實際影響可能遠超賬面意義。這不僅表現為資本逐利和國家利益的沖突,更是攸關中國長遠戰略布局的命題。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國務院對此事的反應冷然,發言人表示對這結果“不意外”,倒是符合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路線。而中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強調反對“經濟脅迫”,暗含不排除采取反制措施的可能。
李嘉誠近年頻繁出售內地資產轉投歐美市場的動作,引發“資本外逃”的質疑聲中,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多維度的應對措施:法律審查潛在風險,輿論引導施加壓力,更不忘提供戰略替代方案。這一連串“剛柔并濟”的舉措既維護了國家利益,也展現了中國的治理智慧。
面對這樣的局面,《大公報》的系列評論可謂振聾發聵。文章不僅質疑李嘉誠是否該以國家利益為重,更是對李嘉誠發出最后勸告,直言不諱地指出港商若向霸權主義低頭,將產生無法挽回的嚴重后果?!吧倘巳绻麙仐壸鎳?,生意做得再大也是無根之樹。”如此強硬而赤誠的呼喚,背后透露出的,無非是民族利益對資本逐利的勸誡與忠告。
此次港口交易的最終走向,不僅關乎商業利益,亦是中美兩國間一場策略較量的重要風向標。長和集團走到這一步,不僅需要冷靜的頭腦,還需要在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企業當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能丟失底線。只有這樣,才能站穩腳跟,走得更加穩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