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MBA教育已走過34年歷程,從最初的“舶來品”到如今的“本土化創新”,各高校正加速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作為杭州師范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建的校企合作學院,阿里巴巴商學院自2008年成立以來,依托產業生態與學術資源的深度融合,逐步構建起一套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商科教育體系。近日,中國MBA教育網專訪了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副院長范志剛教授,圍繞MBA項目的特色定位、人才培養模式、2025年招生政策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本文將結合訪談內容與學院發展歷程,解析其如何在激烈的商科教育競爭中“同中求異”,并探討其對未來商業領袖培養的啟示。
01
校企合作典范:從“1.0”到“2.0”,如何跑出加速度?
阿里巴巴商學院的成立,源于2008年杭州師范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的戰略合作,由馬云擔任首任院長,開創了“產學研用”一體化的辦學模式。2017年,雙方升級共建“2.0版阿里巴巴商學院”,進一步強化資金、人才與產業資源的整合。范志剛教授介紹到,學院依托阿里巴巴的產業生態與杭州師范大學的學術資源,開創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化道路。2013年,與阿里巴巴集團一同成立“阿里巴巴復雜科學研究中心”;2018年,杭州師范大學首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018年,學院開設國內首個“數字經濟創新實驗班”。由阿里高管和外部專家組成的“豪華教練團”授課,課程涵蓋智能商業、管理實戰等前沿領域,推動商科教育與企業實踐同步;2018 年 10 月,阿里巴巴集團和盧旺達政府簽署整體合作、數字旅游、數字人才培訓等三個合作協議,致力于共同打造非洲首個世界電子貿易平臺(eWTP)。作為合作內容之一,阿里巴巴商學院與盧旺達高等教育委員會合辦了跨境電商本科班;2018年,企業全程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全線貫通、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數字商務人才培養“阿里巴巴模式”獲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21年12月,學院獲批首批浙江省省級重點支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點。
02
初心與使命:培養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變革者
范志剛教授在訪談中強調,學院以培養數字經濟時代創新型優秀管理人才和創業者為使命,致力于商業和管理理論創新,以智能商務為鮮明特色,打造體制靈活、水平一流、服務地方的創新型商學院。并聚焦三大方向:
培養數字經濟時代的領軍者:通過實踐化教學和創新創業平臺,培養兼具商業洞察力、技術理解力和社會責任感的管理人才與創業者。
推動商業與管理創新:聚焦數據技術、智能商業、電子商務等領域,探索未來商業范式,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服務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依托杭州 “數字經濟第一城” 的區位優勢,為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產業升級和數字化轉型輸送人才、貢獻智慧。
03
MBA項目特色:如何打造“數智化+全球化”競爭力?
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副院長范志剛教授指出,在當前MBA教育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在MBA教育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商學院通過培養未來商業領袖的“三維能力模型”——新商業認知、大數據能力、全球化視野構建差異化優勢。
“我們將“人才培養”升維至“定義未來商業文明”,在滿足企業發展需求的同時,更在于探究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文明。我們希望學員能夠在數智技術的狂飆中堅守“商業為人服務”的價值觀,拒絕唯數據論、唯增長論;我們的課程通過產學聯動的課程共創和實戰項目,將技術創新、模式創新與管理實踐深度融合,不斷突破現有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基于產業需求開展課程設計,不僅涵蓋理論基礎,更強調實戰應用,幫助學生掌握最前沿的行業動態和技術趨勢。”,范志剛教授談到。
1. 課程設計:從理論到實戰的閉環
智能商業導論:解析平臺經濟、AI驅動的商業決策;
商業數據實驗室:與阿里云、淘天集團合作,讓學生參與真實數據項目。
全球化模塊:涵蓋“eWTP與國際貿易規則”“品牌出海合規”等課程,探討中國模式出海的本土化適配。
2. 產學融合:雙導師制與企業實訓
企業導師:來自阿里巴巴生態的高管與行業專家,提供實戰指導;
實訓項目:學生可參與數字化轉型、供應鏈優化等真實商業案例。
3. 科研賦能:案例研究與產業結合
2024年,范志剛教授團隊開發的案例《破局與重塑:米奧會展疫情下的組織適應與數字化轉型》被中國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收錄,成為校企合作的研究典范。
04
企業家精神培育:MBA教育如何回應時代需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將其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內容。范志剛教授表示,企業家精神在數智經濟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為推動企業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他指出,新時代的企業家精神更加突出創新與變革,要求企業家以數字化技術為驅動,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和增長點。同時,數據思維與敏捷決策能力成為關鍵,企業家需善于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優化企業運營,提升市場響應速度。此外,開放合作與生態共創也成為重要特征,企業家需推動產業協同與跨界融合,構建更具韌性的商業生態。范志剛教授指出:“未來的企業家不僅要是‘增長驅動者’,更應是‘價值創造者’。”
05
重塑商科教育:面向未來的MBA核心能力培養路徑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MBA教育如何培養適應未來商業挑戰的管理者?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副院長范志剛教授指出,MBA教育需超越傳統培養模式,重點強化學生的數智化能力、創新思維、系統思維和社會責任意識,其中數智化與數據洞察能力是核心基礎。
范志剛教授表示,阿里巴巴商學院在MBA培養中特別強調"夯實數智認知的根本邏輯",通過"智能商業與數字化"等研究方向,幫助學生掌握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商業決策中的應用。"未來的管理者必須能從海量數據中提煉關鍵洞見,而非僅依賴經驗判斷。"
在創新與變革管理能力培養上,學院傳承首任院長馬云提出的"教育變革"理念,設置"平臺經濟與數智創新"等特色課程,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直面商業模式創新挑戰。"這與企業家精神中的冒險精神和創新意識一脈相承。"
針對學科交叉與系統思維,學院獨創"數據+商學"培養模式,將管理科學與直播電商、數字文旅等新興業態深度融合。"優秀的管理者需要整合技術、商業與人文要素,這正是企業家'系統思維'和'追求卓越'特質的體現。"
談及領導力與社會責任,范志剛特別介紹了學院通過黨建聯建、直播助農等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真正的商業領袖既要創造經濟價值,更要踐行社會責任,這與黨的二十大強調的企業家精神高度契合。"
"這四大能力構成數智時代管理者的關鍵素養,"范志剛教授總結道,"而數據能力是新時代商業決策的通用語言,是其他能力構建的基礎。"阿里巴巴商學院的探索表明,MBA教育的未來在于培養兼具數字思維、創新勇氣和社會擔當的變革型領導者。
06
產學聯動打造品牌:阿里商學院MBA的雙輪驅動策略
在MBA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副院長范志剛教授分享了學院在招生創新和品牌塑造方面的特色做法。
范志剛介紹,學院突破傳統招生模式,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了沉浸式招生體驗。"我們每年策劃4-6場特色活動,帶領潛在學員深度參訪杭州六小龍等標桿數智企業,讓考生在真實商業場景中感受我們的培養特色。"他表示,這種"先體驗后報考"的創新方式,既展現了學院產業資源優勢,也幫助考生更精準地判斷項目適配度。
針對2025年MBA調劑政策,范志剛透露學院特別設立了優厚的調劑獎學金:"聯考成績第一名將獲得3萬元獎學金,第2-10名可獲得1.5萬元獎勵。"這一舉措既體現了對優質生源的渴求,也展現了學院的誠意。
在品牌建設方面,學院通過"產學聯動+場景體驗"的雙輪驅動模式構建差異化影響力。"我們不止做招生宣講,還通過公眾號持續輸出企業參訪、校友案例等鮮活內容,讓考生直觀感受'數智商業領導者'的培養成效。"范志剛強調,這種注重實效的品牌傳播策略,正在幫助學院在長三角地區形成獨特的MBA教育品牌辨識度。
07
定義未來商業文明:阿里商學院MBA尋找怎樣的同行者?
在談及阿里巴巴商學院MBA項目的招生標準時,范志剛教授明確提出了對目標考生的三大核心要求。
希望考生具有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敏感度,樂于突破傳統思維框架,敢于探索未知領域;具有知行合一的實踐基因,能夠將課堂理論與真實商業場景結合;具有利他共贏的責任意識,關注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平衡。
在寄語未來考生時,范志剛教授充滿期待地表示:"在這個AI重構商業版圖的時代,阿里巴巴商學院愿成為每一位追夢者的戰略伙伴。我們誠摯邀請懷揣商業夢想的您,走進阿里巴巴商學院,從實踐中重構商業認知,從數據中洞見商業本質,從混沌中穿越商業周期。乘勢而上、智領未來!"
"乘勢而上,智領未來!"范志剛教授最后向有志報考同學發出邀請,"阿里巴巴商學院MBA,正等待著那些敢于定義未來商業文明的同行者。"
文章來源MBAedu,轉載請留言
排版:MBAedu
全國2025級MBA學費、學制、招生人數匯總
MBA碩士學位論文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伊志宏、謝小云教授重磅解讀
100+位校長院長致敬中國MBA教育30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