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初六,多羅貝勒弘明(康熙皇十四子胤禵的次子、嫡長子),病逝,終年63(虛)歲。同年的二月初八,乾隆皇帝給弘明上謚號“恭勤”。五月初二,永碩承襲弘明的爵位,不過,是降襲為固山貝子。
以故貝勒弘明子永碩,照例襲封貝子。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七百八十四》
弘明去世的時候,其長子永忠,還在世。而永碩,是弘明的次子,并且只比永忠小1歲。弘明的爵位給了次子、而不給長子,有些人便會認為,永忠是庶出、永碩是嫡出,但事實上,永忠、永碩,都是庶出,且是同一個母親所生。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永忠。
01
永忠,出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十一日。那個時候,永忠的祖父胤禵、父親弘明,都還處于被監禁狀態。
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初二,雍正皇帝下令,將康熙皇十四子胤禵、以及胤禵的嫡長子弘明,禁錮在壽皇殿附近。
朕思壽皇殿乃供奉皇考、皇妣圣容之處,將允禵于附近禁錮,令其追思教育之恩,寬以歲月,待其改悔。伊子白起(即弘明),甚屬不堪,著與允禵一處禁錮。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四》
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即位不久的乾隆皇帝下旨,說是想釋放被監禁的皇叔胤禵、胤?。
又諭:從前允?、允禵,狂肆乖張,不知大義,罪戾種種,皆獲罪皇祖之人。我皇考悉皆寬宥,因恐其在外生事,復罹重譴,不得已加以拘禁,乃委曲保全之大恩也。今朕即位,念二人收禁已經數年,定知感皇考曲全之恩,悔已身從前之過,意欲酌量寬宥,予以自新。著總理事務王大臣、宗人府、九卿,會議具奏。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
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將原先被雍正皇帝封為固山貝子的弘春(胤禵的庶長子),革去貝子爵位,還不許他出門。估計是因為,弘春在雍正朝出賣父親胤禵的行為,乾隆很是看不上。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乾隆皇帝將之前與胤禵一起監禁的弘明,封為多羅貝勒。
即如弘春,伊父獲罪監禁,伊反以為喜。弘暻亦以監禁伊兄為快。夫為人不孝不弟,豈有為國盡忠之理?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三》
弘明的次子永碩,是在胤禵父子被釋放后出生的,即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只比永忠小1歲。
據《愛新覺羅宗譜》記載,弘明共有5個兒子,都是一個母親生的,即弘明的側夫人王氏。從弘明5個兒子出生的年份來看,這位側夫人王氏,還是很得寵的,幾乎每隔2-3年,就生個兒子。弘明去世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還在世,其最小的兒子永庫,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就去世了,只有15(虛)歲,還沒有娶妻。
永忠的父親弘明,先后有過2位正妻。
弘明的嫡妻,是他的表妹,也就是弘明的舅舅四川布政史完顏·羅殷泰(也寫作羅蔭泰、羅延泰)的女兒。弘明與他的這位表妹,算是青梅竹馬,而這樁婚事,是由康熙皇帝操辦的。
可惜,弘明的表妹完顏氏,并沒有與弘明白頭到老。完顏氏在什么時候去世的,沒有查到,但根據永忠在其詩稿中的記載,乾隆十九年(1754年),永忠曾經去給他的祖母、母親掃墓。那時,永忠的生母王氏,還在世,所以,至少可知,弘明嫡妻完顏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時,就已經不在人世了。
弘明的繼妻馬氏,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去世,史料中,有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初二,禮部尚書德保,奏上的題為“題請賜恤多羅恭勤貝勒弘明夫人馬氏事”的奏折。
而永忠他們兄弟幾個的生母王氏,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三月十二日去世的。
至來年三月十二日,先慈仙逝。
——《延芬室稿》
02
乾隆十九年(1754年),20(虛)歲的永忠,原本是要參加宗人府舉辦的考試,但因為參加人數沒有達到規定,那次考試最終被取消。第2年,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七,永忠再次參加了考試,并在考試中拿到了一等的成績。而就在永忠考試的前一天,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六,一直疼愛永忠的祖父胤禵,病逝了。
《清實錄》中記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二月初五,永忠被乾隆皇帝封為三等輔國將軍。根據永忠在詩稿中的記載,他就是因為考試拿到了“一等”,才被引見給乾隆皇帝、并受封三等輔國將軍的爵位。
二月初一日引見,蒙圣恩封授輔國將軍。
——《延芬室詩稿》
雖然永忠在22(虛)歲時,就被封了爵位,但他并沒有擔任很大的官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十九日,永忠的二弟永碩,也被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同時,永忠的三弟永恬,被封為一等奉國將軍。
永恬,為一等奉國將軍。......永碩,為三等輔國將軍。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五十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初六,永忠的父親弘明,因病去世,終年63(虛)歲。弘明生前,是多羅貝勒的爵位,其次子永碩,就降襲為固山貝子。同時,乾隆皇帝還授予永碩,散秩大臣的官職,史料中,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二十六日,題為“為貝子永碩著授為散秩大臣事”的乾隆皇帝的上諭。
永碩在承襲爵位之前,擔任著宗室佐領一職,史料中,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五月初四,宗人府遞上的題為“為鑲藍旗宗室佐領永碩已承襲貝子,其佐領圖記暫著玉鼎柱代管知會該旗事”的奏折。
而沒有繼承爵位的永忠,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被授為右翼宗學總管。這一年,永忠已是36(虛)歲。
而比起在朝中為官,永忠或許更喜歡過閑云野鶴的生活。據《嘯亭雜錄》的作者原禮親王昭梿描述,永忠擅長寫詩,書法也很好。永忠不受宗室身份束縛,經常衣著隨意地出現在繁華街道上,看到感興趣的書籍,即便典當東西換錢,也要將那些書買回來。昭梿,出生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而永忠,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就已經去世了,所以,昭梿對永忠的印象,可能也是聽別人說的。
瞿仙將軍永忠為恂勤郡王嫡孫,詩體秀逸,書法遒勁,頗有晉人風味。常不衫不履,散步市衢,遇奇書異籍,必買之歸,雖典衣絕食所不顧也。
——《嘯亭雜錄·卷二》
乾隆四十年(1775年)閏十月十一日,諴親王胤祕(康熙皇帝皇24子)的第2個兒子弘旿,被授為胤禵、胤禑這2支的族長。弘旿的生母,是諴親王胤祕的側福晉殷氏。弘旿與永忠一樣,也是個愛好文學、喜歡寫詩作畫的人。永忠還將自己寫的詩,讓弘旿點評。永忠雖然要喊弘旿一聲“叔叔”,但永忠卻比弘旿大8歲。因為欣賞永忠的才華,當上族長的弘旿,便推薦永忠,充當自己的副手,成為右翼第四族教長。《愛新覺羅宗譜》中記載,永忠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二月,解任宗學總管,或許就是因為那個時候,永忠被任命為教長了。
貝子弘旿,為恂勤郡王、愉恪郡王二支族長。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九十四》
03
永忠雖然先后娶過4任正妻,但他的子嗣,并不是很多。
乾隆十五年(1750年),年僅16(虛)歲的永忠,由乾隆皇帝指婚,娶了隸屬漢軍鑲紅旗的上元縣知縣卞兆清的第6個女兒為正妻。卞兆清本人雖然官職不高,但他的祖上,出身遼東蓋州世家。卞兆清的曾祖父卞三元,曾官至云南總督(后為云貴總督);卞兆清的祖父卞永譽,官至刑部左侍郎。
康熙七年(1668年)十二月初二,卞三元以家中母親年老、需要他照顧為由,請求辭官,康熙皇帝準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卞三元病逝,康熙皇帝還專門給他賜謚號“恪敏”。
云南貴州總督卞三元,以母老疏請終養。從之。
——《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二十七》
可是,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二,乾隆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將卞三元當年曾請求康熙皇帝不要撤藩、讓吳三桂留在云南這件事,給翻了出來,并說卞三元其實是依附吳三桂的。為此,乾隆皇帝追奪了卞三元的一切殊榮,并讓人毀掉為卞三元立的碑。
所有卞三元生前官秩、及死后謚法、并所得誥敕,俱著追奪。其祭葬碑文,并著該旗查明,一并仆毀。
——《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千一百二十四》
卞三元被乾隆皇帝治罪的時候,永忠的嫡妻卞氏,早已去世多年。卞氏是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九月初六病逝的。卞氏并沒有為永忠生下兒子。永忠的第1個兒子,是他的妾室洪鄂氏生的,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閏六月二十六日,取名綿庚。可是,綿庚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七日,就早夭了,才2(虛)歲。
之后,永忠又娶了第2任正妻——舒穆祿氏。舒穆祿氏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九月二十六日,為永忠生下次子綿少。舒穆祿氏生產后不到2年,就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九月初六,病逝了。而舒穆祿氏的兒子綿少,也沒有活到成年,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二月初二,早夭,只有5(虛)歲。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永忠又奉旨娶了那拉氏,為其第3任正妻。這位那拉氏,沒有為永忠生下過兒子。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月十三日,那拉氏病逝。
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八月十七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永忠的妾室伊爾根覺羅氏,為永忠生下了第3子綿周、第4子(未取名)。永忠在其詩稿中,將伊爾根覺羅氏,稱為“趙氏”。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伊爾根覺羅氏生下的永忠第4子,早夭了,只有3(虛)歲,還沒來得及起名字。與第4子同母的永忠第3子綿周,也只活到11(虛)歲,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去世。另外,《愛新覺羅宗譜》中記載的綿周去世日期,是十一月初九,可是,永忠在自己的詩稿中則記載著,綿周是在十一月二十四日這天去世的。在綿周去世的第2年,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綿周的生母伊爾根覺羅氏,也病逝了。
名綿周,字八百,聰慧絕倫、喜書能畫,十一歲病殤,時乙未十一月二十四日辰時也。
——《延芬室詩稿》
永忠的第4任正妻——鈕祜祿氏,還是乾隆皇帝的表妹。鈕祜祿氏的父親伊三泰,正是乾隆皇帝的親舅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鈕祜祿氏生下永忠的第5子——綿算,這也是永忠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
順便插一句,乾隆皇帝還曾讓自己另一個舅舅伊松阿的兒子額爾登額,娶永忠的姑姑(胤禵第7女,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所生,封縣主)為妻。史料中,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十五日,宗人府遞上的題為“為恂勤郡王允禵之女指婚,弘瑛并永忠等現今穿孝,不能謝恩知會內務府事”的奏折。由此奏折可推斷,永忠的小姑姑,被指婚給乾隆皇帝的表弟額爾登額,應該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的時候。而奏折中提到的“穿孝”,是因為永忠的父親弘明,正好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初六這天病逝。
可是,乾隆的表弟額爾登額,還沒等到成婚,就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十一日,病逝了,終年21(虛)歲。而永忠的小姑姑,雖然當時只有15(虛)歲,卻要為未成親的夫婿守節。史料中,有永忠的弟弟永碩,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遞上的題為“奏聞公伊松阿病故,臣之姑母情愿盡兒媳之孝道操辦喪事折”的奏折。據《鈕祜祿氏家譜》中記載,永忠的小姑姑,是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八月十七日,病逝的,只有24(虛)歲。
結束語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十一日,永忠病逝,終年59(虛)歲。同年,永忠的第5子、也是永忠唯一還活著的兒子綿算,襲封為三等奉國將軍,那時,綿算只有14(虛)歲。
《愛新覺羅宗譜》中記載,綿算只娶過1位正妻——博爾濟吉特氏,記為“羅布藏達爾扎之女”。史料中,有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二十日,宗人府遞上的題為“為鑲藍旗奉恩將軍綿算娶妻,請恩賞事”的奏折,那一年,綿算是17(虛)歲。不過,在嘉慶五年(1800年)四月二十一日,宗人府曾遞上題為“為鑲藍旗奉恩將軍綿算妻故,請恩賞事”的奏折。可見,綿算的嫡妻博爾濟吉特氏,在嘉慶五年(1800年)去世。到了嘉慶七年(1802年)七月十九日,宗人府遞上,同樣題為“為鑲藍旗奉恩將軍綿算娶妻,請恩賞事”的奏折。史料中又有,道光五年(1825年)七月二十七日,鑲藍旗滿洲都統,遞上題為“為鑲藍旗奉國將軍綿算繼妻關佳氏病故,請領恩賞銀兩事致宗人府”的奏折。由此可知,綿算有過2位正妻,他的繼妻是關佳氏。
綿算比他的父親永忠長壽,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初六去世,終年65(虛)歲。可是,綿算沒有兒子,最后是過繼了親叔叔永碩的孫子奕年(永碩第6子綿默的第3個兒子),為子嗣。
(注:本文由[@]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