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將迎來第18個世界孤獨癥日,我國以“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展”為口號,強調社會對孤獨癥群體的深切關懷,并預示著我們將攜手共進,從單純的“救助”轉向“賦能”,致力于推動孤獨癥人士在各個方面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為進一步推動孤獨癥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促進社會公眾對孤獨癥群體的認識與理解,3月30日,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聯合廣東省長隆慈善基金會,邀請50組孤獨癥兒童家庭走進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通過專屬定制路線、專業志愿者服務與動物互動科普三大核心環節,為“星星的孩子”打造沉浸式療愈體驗。
活動全程貫穿“自然觀察+情感聯結”的科學理念,結合動物療愈特性與兒童發展需求,幫助兒童調節情緒、提升社交意愿。
孩子們首先乘坐小火車穿越五大洲,近距離觀察黑熊、孟加拉虎、獅子、犀牛、亞洲象、駱駝等野生動物。長頸鹿悠然踱步、斑馬成群奔跑的動態畫面,替代語言解說激發了孩子們天然的觀察興趣,歡呼聲此起彼伏。隨后,他們坐上空中纜車,俯瞰五大洲動物群落,360度全景視野帶來“萬獸盛宴”般的震撼體驗,空中科普學堂的講解更深化了孩子們對動物生態的認知。
活動通過“動物+自然+人文”的綜合療愈模式,不僅讓孩子們在歡樂中收獲成長,也彰顯了企業以公益踐行社會責任、推動特殊群體福祉的擔當。
活動當天,還在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北門廣場舉辦2025“點亮星星 愛不孤單”關愛孤獨癥兒童家庭行動公益宣傳及慈善義賣活動。現場,有來自孤獨癥孩子繪制畫作、手工制作的小紅花、扎染布袋和馬賽克杯墊等,善款將全部捐贈至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用于關愛孤獨癥兒童家庭公益行動。
同時,一場充滿愛與溫暖的快閃音樂會更是把當天活動氣氛推上高潮,鋼琴、吉他、口風琴,十余名孤獨癥孩子帶來精彩節目,歌聲、琴聲伴著鼓點,吸引現場路人駐足觀看,孤獨癥青年掣颶吉他獨唱《和你一樣》,以深情的演繹表達了孤獨癥人士希望與大家一樣平等融入社會的強烈愿望,現場還通過擺放來自中山三院的科普宣傳內容、答題互動等方式增進公眾對孤獨癥群體的了解。
據悉,活動由廣東省婦聯、廣東省衛健委、廣東省殘聯指導,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廣東省長隆慈善基金會主辦,廣東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廣州長隆主題郵局、廣東省詮愛社會服務中心、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提供支持,多家關愛聯盟成員單位參與公益宣傳。
“點亮星星,愛不孤單”
孤獨癥的背后
也是一個個被堅強和溫暖瞬間
支撐起的生活
一起來了解三個家庭的故事吧~
用偉大的母愛
去對抗“孤獨”
4歲的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度孤獨癥兒童,他的口語能力較弱,生活自理也需要家人的全面照顧。目前,他半天在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半天在康復機構接受專業訓練。盡管成長的道路比普通孩子更艱難,但小明的父母從未放棄,用無微不至的愛和堅定的行動,為他撐起一片天。
小明對旋轉的東西格外著迷,喜歡盯著車輪看,也愛從滑梯上沖下來的感覺。媽媽希望他能更多地融入社區,經常帶他去公園玩,但小明的興趣比較固定——他總是被車輪、轉動的玩具吸引,很少嘗試新的游戲。即便如此,媽媽仍然耐心陪伴,一遍遍地引導他探索世界。
為了讓小明得到更好的康復訓練,媽媽每天騎著電動車,往返兩小時接送他去機構,無論刮風下雨,從不間斷。由于小明幾乎沒有口語表達,媽媽主動學習各種干預課程,把專業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用零食作為強化物,一點點引導他模仿發音,哪怕進步緩慢,她也從不氣餒。
在生活技能上,媽媽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小明曾經非常抗拒刷牙,牙刷一放進嘴里就哭鬧不止,媽媽沒有強迫他,而是用蜂蜜水慢慢引導,讓刷牙變成一件不那么可怕的事;如今,小明已經不再哭鬧,甚至可以開始慢慢配合完成刷牙。他的興趣也很鮮明,喜歡畫板、水筆和各種圖案,還特別喜歡吹泡泡,媽媽常常在洗澡時陪他一起玩泡泡,讓日常的護理時間充滿歡樂。
小明家庭并不寬裕,爸爸是一名公交車司機,每天早出晚歸,清晨7點多出門,晚上8點才能到家,全家的生活都依靠他的收入。爸爸媽媽一直想帶小明去長隆野生動物園玩,但擔心小明不適應,加上三人同行對本就不寬裕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始終沒能成行。
省婦兒基金會工作人員在得知小明家庭這一小小的心愿后,邀請小明家庭一同參加此次孤獨癥兒童家庭親子活動,在志愿者的陪同下,來到長隆野生動物園,全家人都格外期待,這或許會成為小明童年里一次難忘的體驗。
在色彩中
發光的“星星”
小倩(化名)今年12歲,目前就讀于普通小學五年級,但她的校園生活并不輕松。由于午休時難以安靜,常常干擾到其他同學,媽媽不得不每天往返學校四趟接送她。這樣的日子已經持續了很久,但媽媽從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堅持著。
小倩的世界從三歲多開始就少了一角,那一年,爸爸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媽媽相依為命。一年級時,老師發現小倩在課堂上難以集中注意力,行為表現也與其他孩子不同,建議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最終,小倩被診斷為孤獨癥,并伴隨智力發育障礙。
盡管面臨挑戰,小倩依然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很喜歡畫畫,甚至曾在比賽中獲得過金獎,畫筆下的世界,或許是她表達內心最直接的方式。不過,孤獨癥帶來的刻板行為也體現在她的日常中——她總是重復問別人“你喜歡什么顏色?”,對樂高拼搭格外著迷,也很渴望和志愿者或社工互動。
媽媽今年52歲,從外地遠嫁而來,已經很久沒回過老家;歲月的痕跡悄悄爬上她的臉龐,記憶也不如從前。她坦言,自己年紀大了,有時候會力不從心,但依然日復一日地照顧著小倩,母女倆的生活像是一本翻來覆去讀的書,內容相似,卻不得不繼續讀下去。
在得知小倩的家庭情況后,2025年新春前夕,社區婦聯工作人員鏈接愛心資源點亮了小倩的“新年微心愿”——她在線上挑選了很久的黏土,那天,社區婦聯工作人員入戶陪伴小倩一起搭積木、畫畫,還帶她玩了一些簡單的運動游戲,小倩特別高興,笑容比平時多了許多。
小倩的世界或許孤獨,但并非沒有色彩;她的畫里有斑斕的想象,她的樂高積木能拼出不同的形狀,而在那些難得的互動時刻,她的眼睛也會亮起來。
夢想是
去“寫字樓”上班
天還沒亮,林林(化名)就早早起床,熟練地洗臉刷牙,再給自己煮一碗面條;吃完早餐,收拾好東西,背上書包,7點10分左右,林林便開始出門,乘坐兩趟地鐵去往位于海珠區的一所小學,他目前的工作崗位是學校文印員。
2002年,林林一歲九個月時被診斷為孤獨癥, 醫生說他可能會終生不能自理。而在此之前,林林媽媽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從中山大學畢業后,她有一份別人都羨慕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美好的生活似乎剛剛開始。
和大多數的家長一樣,林林媽媽也感覺“完蛋了”,自己和孩子的這輩子都完了,就像本來在一條路上走得好好的,前面突然出現了一個深淵,再也無路可走。因為兒子有比較典型的孤獨癥癥狀,與外界沒有什么交流,所以林林媽媽并沒有不相信醫生的診斷,只是有著深深的無力感。
幸運的是,很快,林林媽媽通過網絡渠道找到了有著相同經歷的家長互助組織,并在前輩家長們的幫助下,她尋求適合于林林的康復訓練機構,并不斷各類專業學習,提升自己在養育照看孤獨癥孩子方面的能力。
此后,媽媽對林林的唯一期望是能夠生活自理;她說,20年前自己沒有想到,兒子林林能一路走到大學畢業,可以工作、旅游和獨立生活。
即便林林表現得再好,但他依然是一名典型孤獨癥青年,他跟大家聊天的話題基本上離不開地鐵、電梯、高樓大廈這些他喜歡的事物,為此,一直以來林林都能很清楚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去高大上的寫字樓上班。
由于林林工作有寒暑假假期,去年暑期,在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社工的支持下,林林來到了位于琶洲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實習,幫林林推開了寫字樓的大門。
“因為自己曾經受到幫助,所以也要站出來去幫助這個群體。”現如今,林林媽媽也成了“老家長”,并在2024年當選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第一屆婦委會主任,她經常幫助找到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的“新家長”,告訴他們林林成長過程中各種支持策略以及成功就業經驗。
來源: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廣東省長隆慈善基金會、廣東省詮愛社會服務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