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中,富豪們購買藝術品或許只是為了炫富或附庸風雅。但事實上,這些價值連城的藏品往往在關鍵時刻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
當商業帝國搖搖欲墜時,一幅畫、一件古董,甚至一個銅首,都可能成為翻盤的資本。
蔡辰男
1985年,臺灣爆發"十信風暴",蔡氏財團遭受重創,蔡辰男瀕臨破產。危急關頭,他做了一件讓外界意想不到的事:變賣自己的藝術收藏。
作為臺灣早期重要的藝術品收藏家,蔡辰男曾建立臺北首座私人美術館,藏品豐富。危機爆發后,他迅速將部分藏品抵押給銀行,同時出售給臺北故宮博物院,回籠數億資金,成功穩住局面。
何鴻燊
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早年低價購得的圓明園獸首,后來成為他的"王牌資產"。保利集團先后以數百萬至千萬高價買下牛首、猴首和虎首。
而當馬首準備拍賣時,賭王何鴻燊直接以6910萬港元高價私下購得并捐贈。這一系列操作,不僅讓蔡辰男成功脫困,還讓他成為文物回流的關鍵人物。
王中軍
而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曾以"瘋狂收藏家"聞名,豪擲數億購入梵高、畢加索等西方名畫,以及曾鞏《局事帖》等中國古書畫。然而,2018年后,華誼遭遇影視行業寒冬,公司深陷虧損泥潭。
關鍵時刻,王中軍開始拋售藝術藏品。盡管具體交易細節未公開,但市場估算,僅梵高的《雛菊與罌粟花》和畢加索的作品就可能套現數億。這些資金幫助華誼渡過最艱難的時期,避免了更嚴重的崩盤。
趙從衍
出生于無錫的趙從衍,上世紀40年代僅憑一艘"國星號"起家,到1972年在香港成立華光航業時,已擁有60艘貨船,業務遍及全球。這位航運巨子不僅是房地產大亨,更是華人圈三大收藏家之一。
1980年代航運業陷入低谷時,趙從衍果斷釋出部分珍藏,僅幾次拍賣就回籠3億港元資金。這些歷經千年的藝術品,在關鍵時刻比貨輪更能"載"他渡過風浪。
徐展堂
徐展堂的人生堪稱傳奇。9歲遷居香港,13歲喪父,卻硬是憑一己之力打造商業帝國。在香港經濟動蕩時期,他精準抄底地產和港股,隨后收購香港城巴、中華制漆等企業,最終躋身百億富豪之列。
作為世界五大收藏家,他珍藏的4000件古董中,每一件都是精挑細選的"應急資金"。當生意出現危機時,只需出手少量藏品就能立即扭轉局勢。這種"藝術杠桿"的運用,讓他在商海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香港媒體報道
還有劉鑾雄,他本身不缺錢,但在關鍵運作缺資金的時候,就馬上拿出各種古董去拍賣,在商業上大有所為,在感情上也被各種“八卦”,可謂是人生贏家。
對于超級富豪來說,藝術收藏不僅是品味的象征,更是一張隱藏的"金融安全網"。當商業帝國遭遇風暴,這些看似"無用"的藏品,往往能爆發出驚人的救市能量。
正如富豪們所說:"買藝術品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它未來會不會救你一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