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天,桂林雁山區的龍從海在鞭炮聲中掛起"龍門根雕廠"的招牌。這位匠人不會想到,自己押上全部身家的創業,正趕上根雕市場的最后一場狂歡。
自2008年起,當木雕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時,龍從海正在師父的作坊里打磨一尊觀音像。那些年從緬甸、老撾運來的紅木,在桂林疊彩區的木材市場堆成小山。
龍從海記得,有次他通宵雕完的黃花梨茶臺,第二天就被福建茶商以28萬元現金買走,"買家連價都不還,扛起木頭就往車上跑"。
到2015年前后,桂林根雕迎來鼎盛時期。靈川縣國道兩側延綿數公里都是根雕商鋪,5米高的雄獅根雕能換縣城三套商品房,10米長的老鷹根雕成交價超過600萬。
龍從海工作室里最搶手的是佛像雕刻,他雕的彌勒佛眼角含笑,手持布袋的褶皺都透著靈氣,常有香客捧著現金在工坊門口排隊。
2017年龍從海自立門戶時,市場已顯疲態。曾經供不應求的緬甸花梨開始滯銷,隔壁作坊囤積的30噸紅木長了霉斑。
但彼時巨型根雕仍有市場,他咬牙用全部積蓄50萬元,從緬甸購入一根8米長的巨型烏木。
"這是賭上職業生涯的作品。"龍從海計劃用三年時間,在烏木上雕刻500尊羅漢,打造"立體的龍門石窟"。開工首月,他雕出"降龍"、"伏虎"兩尊羅漢,衣袂飄飛的動態讓同行驚嘆。
消息傳開后,廣東富商陳先生帶著風水師前來考察,當場付了5萬元定金,約定雕好后,100萬元收購整件作品。
2018年秋,龍從海雕刻到第187尊羅漢時,市場突然雪崩。大量根雕工廠的“復制粘貼”,讓這片市場進入到“惡性競爭”的階段,失去了“藝術”加成后,價值急轉直下。
預定羅漢雕像的陳老板終究失了約。龍從海最后一次接到對方電話是在2019年的梅雨季:"老弟,不是我不講信用,之前我收藏的十八羅漢根雕,價值已經十不存一了。"電話那頭傳來長長的嘆息,5萬元定金成了最后的體面,算是給予的補償。
2020年的倉庫里,完成度很高的羅漢群像正在經歷另一種"生長"。潮濕讓烏木表面冒出星星點點的蘑菇,未雕刻的部分爬滿深褐色的菌斑。
龍從海每隔半月就來清理一次,但總也除不盡這些"天然雕刻家"。
"它們倒比人類誠實。"匠人苦笑著撥開羅漢掌心的菌絲,"至少蘑菇是真的需要這塊木頭。"曾經標價百萬的根雕,如今在桂林郊外堆成露天"樹根墳場",任憑風雨剝蝕。
有村民拖走幾塊當柴燒,抱怨說:"這木頭燒起來煙大得很!"
桂林工藝美術協會的數據顯示,當地根雕從業者從鼎盛時的3800人縮減到不足500人。匠人的手藝確實不凡,但大量“同種類”的根雕導致審美千篇一律后,“藝術”加成還剩下多少?
龍從海的烏木上,那些完成度不一的羅漢們依然保持著莊嚴法相:托塔的、持杖的、閉目禪定的,在蘑菇與塵埃的包圍中,凝固著一個時代的體溫。
或許正如他雕的持缽羅漢那似笑非笑的表情:藝術從來不怕等待,怕的是在等待中忘記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