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9-31日,由美國心臟病學會(ACC)舉辦的心血管領域盛會—ACC.25學術會議在美國芝加哥盛大召開。本次會議上,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羅素新教授團隊的多項研究入選大會做壁報交流。本刊特邀羅素新教授團隊成員黃畢副教授進行如下專題介紹。
1、對比冠狀動脈造影與冠狀動脈CTA對心力衰竭患者冠脈病變的評估
冠狀動脈疾病(CAD)是心力衰竭(HF)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指南推薦對原因不明的HF患者排除CAD。冠狀動脈計算機斷層成像血管造影(CCTA)和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AG)是兩種評估CAD的常用手段,但哪種檢查更適合用于篩查HF患者的冠脈病變尚不清楚。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羅素新教授團隊在本次ACC會議上,報告的一項研究《Coronary angiography versus coronary CTA for coronary artery lesion screening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旨在比較CAG與CCTA對原因不明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50%的HF患者CAD篩查中的優劣。結果顯示,CCTA組和CAG組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狹窄≥50%的總體檢出率相似(25.3% vs. 26.2%,p=0.969),冠狀動脈各主要分支及經皮冠脈介入(PCI)的比例兩組均無顯著差異。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男性、年齡≥65歲、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是HF患者冠脈病變≥50%的危險因素。該研究提示,LVEF≤50%的無胸痛癥狀的HF患者的病因多為非缺血性,對這些患者的冠脈病變篩查多屬排除性診斷,可優先選擇CCTA,但對于合并冠心病危險因素如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齡等,可考慮首選CAG進行冠脈病變篩查。
CCTA和CAG組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狹窄≥50%的總體檢出率相似(25.3% vs. 26.2%,p=0.969),冠狀動脈各主要分支及PCI的比例兩組均無顯著差異
多因素logistic回歸顯示,男性、年齡≥65歲、合并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是是HF患者冠脈病變≥50%的危險因素
2、機器學習預測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發心源性休克(CS)的患者臨床異質性大,死亡率高,目前關于AMI并發CS患者的預后預測模型不夠理想,機器學習是一種很有潛力的預測AMI并發CS患者預后的方法。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羅素新教授團隊在本次ACC會議上,報告的一項研究《Machine learning for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旨在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預測AMI并發CS患者的預后。結果顯示,基于機器學習的算法可用于AMI并發CS患者預后的預測,不同的機器學習模型均達到了較高的預測效能,特征選擇是機器學習預測模型的關鍵,血尿素氮、白細胞計數、收縮壓、乳酸等是機器學習算法預測AMI并發CS患者30天全因死亡的重要特征。機器學習的算法可為AMI并發CS的患者提供危險分層,但由于患者臨床異質性大,特征復雜,如何簡化臨床特征,增加臨床應用的可推廣性值得進一步研究。
8種機器學習模型的AUC均在0.9以上,且預測模型有較好的可解釋性
3、身體總水分與瘦體重比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相關性:一項前瞻性、觀察性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常合并水鈉潴留和營養不良,與患者的不良預后獨立相關。身體總水分(TBW)和瘦體重(LBM)可分別反映CHF患者循環充血及營養狀況,采用TBW與LBM比值(TBW to LBM ratio,TLR)能更好地反映CHF患者循環充血及營養狀況。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羅素新教授團隊在本次ACC會議上,報告的一項研究《Total body water to lean body mass ratio predicts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旨在評價TLR對CHF患者長期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TLR對CHF患者長期死亡的預測價值優于TBW或LBM,TLR與CHF患者的長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獨立相關。經多變量調整后,TLR>0.783是CHF患者長期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TLR監測指導臨床治療能否改善CHF患者的預后值得進一步研究。
TLR對CHF患者長期死亡的預測價值優于TBW或LBM
TLR>0.783的CHF患者累積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顯著高于TLR≤0.783的患者
4、多頻相位角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相關性:一項前瞻性、觀察性研究
水鈉潴留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預后獨立相關。生物電阻抗分析(BIA)可精準測量體內水份及其分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羅素新教授團隊在本次ACC會議上,報告的一項研究《Multi-frequency phase angle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旨在評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入院時多頻相位角(PhA)值與長期預后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在不同頻段的PhA中,PhA 50kHz的測量值能更好地預測CHF患者的預后,PhA 50kHz ≤4.38是CHF患者長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下肢的PhA 50kHz測量值與CHF患者的預后相關性最大。基于BIA測得的PhA可準確反映細胞成分、體液狀態,能否以PhA的測量值指導CHF患者的治療值得進一步研究。
不同部位、不同頻段的PhA預測CHF患者的預后
PhA50kHz≤4.38與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獨立相關
專家簡介
羅素新 教授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留美學者
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
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專委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委會常委及重慶市多個專委會主任委員及副主任委員
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20余項
主編臨床醫學教材1部、副主編2部,發表論文100余篇、SCI 40余篇,擅長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疾病的診治
專家簡介
黃畢 教授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重慶市中青年醫學高端人才
英國利物浦大學訪問學者
擅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的診治
擔任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青年委員
重慶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專委會青委副主委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臟康復和心力衰竭專委會委員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慶市科委、重慶市衛健委、校院級課題7項,發表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論文50多篇
全面工作
傳播矩陣
FOLLOW US
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電話:0512-68295918
郵箱:info@ccahouse.org
網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水坊路36號姑蘇會平江館心臟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