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制品在我們生活中極其常見,然而“微塑料”卻令我們防不勝防。
它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旦吸入過多,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就能侵入我們的大腦,從而引起身體的各種不適。
那么到底有哪些東西含有“微塑料”,我們日常生活又該如何預防?
看不見的危害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99%人口的血液中已檢測出塑料成分,而產生這些微塑料的方式,則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中。
就拿我們日常穿在身上的聚酯纖維衣服來說,每公斤織物在被水洗時都會釋放出90萬根微纖維。
而這些物質則會順著排水管進入江河,最終匯入海洋。
之后紫外線就會將塑料分解成0.1微米的顆粒,被浮游生物吞噬后就變成了食物鏈的聚集地,最終還是會回歸到我們身上。
挪威科學家發現,三文魚體內微塑料含量已是二十年前的80倍,而這些海產品最終出現在超市冷柜時,攜帶的不僅是蛋白質,還有平均每克肌肉中300余個塑料微粒。
除此以外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暗藏傳輸通道,我們晨間用塑料砧板處理早餐食材時,刀刃與聚乙烯的每次碰撞都會釋放出納米級碎片,相當于每分鐘向食物注入2000個塑料顆粒。
而辦公室里的咖啡由于盛放在一次性紙杯中,所以15分鐘內就會溶出2.5萬個微塑料,這些微粒在85℃高溫下加速向液體擴散。
咀嚼口香糖這種看似清潔的行為,實則每克材料脫落600個塑料微粒,8分鐘咀嚼即可完成94%的微粒釋放。
更令人害怕的是,這些入侵者突破生物屏障的速度超乎想象。
無孔不入的微塑料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實驗顯示,攝入的納米塑料在2小時內即可穿越腸道黏膜,經門靜脈進入肝臟代謝系統。
更可怕的是,直徑10微米的塑料纖維能直達肺泡深處。德國研究團隊在肺癌患者的切除組織中,檢測出每克組織含42個塑料微粒。
而意大利學者甚至在75%的胎盤樣本中發現5-10微米的塑料碎片,而這些外來物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胎兒發育的原始環境。
人體器官一旦受到塑料微粒的持續沖擊,就會逐漸顯現異常,心血管系統首當其沖。
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證實,冠狀動脈中的塑料微粒與血管斑塊形成存在正相關,其表面吸附的多環芳烴會誘發局部炎癥反應。
加州理工學院發現20納米的聚苯乙烯微粒可誘導α-突觸核蛋白異常折疊,這種病理改變與帕金森病的關聯性已得到動物實驗驗證。
更隱秘的影響發生在分子層面,哈佛大學團隊證實雙酚A等塑化劑能模擬雌激素結構,干擾內分泌系統的信號傳遞。
如此多的研究結果不難看出,如果放任這些微塑料在我們的生活中肆虐,那對我們的身體一定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如何對抗
要想減少微塑料的攝入,那我們首先就要改變一下以往的生活習慣。
比如用水杯代替塑料瓶,用保鮮盒代替保鮮膜,至于像塑料的東西則最好不要加熱,以免出現吸入微塑料的情況。
而在吃喝方面,最好少喝瓶裝水,少點外賣,吃海鮮的時候記得清理內臟,那里面的微塑料比較多。
除此以外廚房里的用具最好也換一換,不要用塑料菜板,換成木頭的或者竹子的。
盡量不用有塑料內襯的紙杯,喝散裝茶葉或者用可降解的茶包。
平時生活的時候,最好也經常用濕拖把拖地,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家里空氣里的微塑料。
而在選擇衣服面料上,也要盡可能的選擇天然纖維衣物,比如棉、麻等,盡量少穿尼龍、聚酯這些化纖材質的衣服,這樣能減少我們接觸到的微塑料。
購物時盡量自己帶購物袋,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選擇新鮮的、沒有過度包裝的食品,少吃加工食品也能減少接觸微塑料。
提高環保意識很重要,選擇環保包裝的產品,支持循環利用項目,積極參加海灘清潔活動,這些都能減少微塑料的污染。
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也很重要,勤洗手、勤洗澡、勤刷牙,可以降低接觸微塑料的機會。
通過調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我們可以顯著減少微塑料對身體的潛在影響。
這些小小的改變有助于保護你和家人的健康,降低風險。
信息來源: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塑料”?微塑料5大隱蔽來源,第一個太意外!》
環球時報《研究:口香糖成微塑料釋放“大戶”》
光明網《微塑料是什么?會危害健康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