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區,因花得名
寓意繁花似錦、欣欣向榮
陽春三月
廣東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內
一群群白鷺正在淺灘踏水覓食
岸邊萬株宮粉紫荊怒相綻放
近10公里的湖畔花廊
讓賞花群眾宛如置身粉色的夢幻世間
美麗、和諧、共生,其樂融融
成為一道靚麗生態風景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花都區堅持全鏈條防控、全形態治理、全地域保護,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爭做建設美麗中國區域生態治理“先行者”。通過系統性治理,向人民群眾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氣質”如“藍”
從煙籠霧鎖到碧空如洗
今天的花都,抬眼望去,“花都藍”已成為城市發展最亮麗的生態底色。十年來,花都區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和舉措打好藍天保衛戰,空氣質量實現歷史性跨越。
數據是這場變革最有力的見證,全區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3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2微克/立方米,降幅達43.6%,遠優于國家二級標準;PM10年均濃度同步下降41.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從77.8%躍升至96.2%,重度污染天數自2019年起全面清零。2024年,全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首次降至2.98,六項污染物濃度均創十年新低。
成績的背后是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通過建立大氣污染源清單,強化臭氧與顆粒物協同控制,深化VOCs管控,對工企業實施嚴格的環保監管,督促企業加大環保投入,采用先進技術,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完成50家重點企業分級治理,推動500余家企業源頭替代低揮發性原輔材料;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光伏能源產業,全區光伏裝機并網超600兆瓦,位居全市第一。“十四五”期間,完成70余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整治“散亂污”企業260余家;在綠色出行方面,持續優化公共交通網絡,積極推動公交、出租車全面電動化,淘汰老舊柴油貨車300余輛。通過宣傳引導,鼓勵市民綠色出行,減少機動車尾氣排放,同時加強對工地和道路揚塵的管控,有效降低揚塵污染。在環境治理技術運用方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空氣質量監測與預警系統,實現了對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測和精準預測,為精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空氣質量的改善,不僅提升了城市的顏值,更增強了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閑暇時光走出家門,享受藍天白云下的美好生活。公園、綠道中,處處可見人們健身、休閑的身影。“以前總是擔心空氣質量不好,不敢帶孩子出門。現在每天看到藍天白云,心情都格外舒暢,孩子也能盡情地在戶外玩耍了。”市民張女士感慨地說。
“萍水”相“逢”
從污泥濁水到魚翔淺底
白坭河,花都區曾經“赫赫有名”的黑臭河涌,多年垃圾漂浮、污水直排,臭味難聞,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形象,投訴不斷。2018年以來,花都區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河湖長制”為抓手,通過控源、截污、清淤、修復等措施著力剿滅黑臭水體。至此,白坭河的黑臭情況逐步改善,2020年起,水質穩定在Ⅳ類,2024年其大坳斷面年均值首次達到Ⅲ類,較考核目標水質提升1個級別,實現了優良水體的突破。在此基礎上,花都區依托白坭河河涌寬闊、水道彎曲、山水倒影的特點進行生態修復,打造出一條“蘆苞夕照,花灘搖曳、白泥曲韻、野趣尋幽”的生態廊道,如今的白坭河已成為廣東省萬里碧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水體生態修復方面,花都湖國家濕地公園成效更為顯著。居民黃志成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花都湖為青石海水泥廠及采石區舊址,常年開采形成多個深達百米的巨坑,采石坑廢棄后又未及時填埋,地下水滲透和雨水匯流,疊加周邊高污染行業多年的廢水排放導致水環境惡化,成為城區一處醒目的“傷疤”。治理巨坑,刻不容緩,花都區久久為功,通過清除頑疾、綜合整治;河湖連通、系統治理;創造生境、修復生態;守正創新、三生融合的修復“四步曲”,花都湖這一“傷疤”終被治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如今以花都湖為核心的產業金廊規模效益初現崢嶸,成為當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走出了一條生態修復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路,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人水和諧共生的真實寫照。
白坭河、花都湖整治背后,是全區308條河流、3個湖泊、53個水庫1755公里岸線的全面排查整治,是1355公里污水管網、186座小型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是6723.98公頃排水單元的達標創建。從早期的大力整治到如今的精細化管理,如今,全區全面實現“污水入廠、清水入河”,13條黑臭河涌實現“長制久清”。全區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污水治理率達到100%,惠及農村人口82.5萬人。飲用水源水質100%達標,省考水功能區九灣潭水庫、芙蓉嶂水庫分別達到Ⅱ類、Ⅲ類目標。
寸“土”必爭
從“重災區”到“雙百安全標桿”
土為萬物生。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事關群眾身體健康和美麗廣州建設。
2015-2019年,廣州市危廢產生量增長為32%,同期花都區危廢產量占全市比例不足10%,但卻因地理區位、道路交通、監管邊界等因素,成為全市非法傾倒案件高發區。且2018年之前,花都區生活垃圾主要依靠填埋處理,由于填埋場庫容量限制、滲濾液處理量激增等方面影響,生活垃圾填埋量在2018年左右達到峰值。
為破解這些嚴重影響環境難題,花都區學習運用“百千萬工程”平臺,強化源頭預防、風險管控、分類施策、協同治理,全面統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以及環境安全監管等領域任務。依托資源熱力電廠開展生活垃圾填埋場存量垃圾資源化利用,實現花都區生活垃圾零填埋,發電量覆蓋轄區千家萬戶,既減輕了填埋場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又騰出寶貴庫容,為城市安全運行提供戰略儲備,形成“花城經驗”,助力“無廢城市”建設。2020年,花都區被住建部納入農村垃圾分類示范區。同年開始,全區危廢、醫廢處置率達到100%,非法傾倒案件也大幅度下降。
目前,全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十四五”地下水國控點水質達到Ⅳ類要求。在農業污染防控方面,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完成池塘標準化改造4.24萬畝,50畝以上池塘養殖尾水水質合格率達100%,農藥、化肥使用量同比逐年減少。
在鎮街與農村生態建設方面,梯面鎮先后榮獲“廣東省森林小鎮”“廣東省宜居示范城鎮”稱號,2023年榮獲第十一屆中華環境優秀獎,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赤坭鎮竹洞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特色產業名村”,今年,赤坭鎮在廣州市人大、市生態環境局及花都分局等部門的共同推動下,出臺打造美麗中國先行鎮建設方案,全面推進美麗建設。
鋪展“藍天碧水凈土”新畫卷,今日花都正以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撐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市生態環境局花都分局負責人表示,花都將以“釘釘子”精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美麗中國畫卷增添“花城”亮色。
來源:花都區融媒體中心、廣州市生態環境局花都分局
圖文:羅莎莎 姚日文 張彬 通訊員:謝彬彬
編輯:花三文
“花都融媒視頻號”內容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