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冬日的晨光穿透康河的薄霧,一群懷揣學術理想的青年已踏上劍橋的土地。這個寒假,北航MPAcc學子跨越時空與經典對話,在牛頓蘋果的墜落處探尋真理,在國王學院的穹頂下聆聽歷史回音。今天,讓我們翻開兩位訪學者的手記本,看他們如何用筆墨定格這份跨越國界的成長記憶。
許藝萌
劍橋的濃厚學術氛圍深深的吸引了我,選擇在春節之際來到劍橋,結識一群優秀的人、學習一些知識、看一些不一樣的風景。同學們都是來自北航各個專業,學習成績優異、工作能力強、對行業有較深的見解,幾天的接觸,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熱情、熱愛、上進,也彌補了我在其他行業知識的缺失。
課堂中,劍橋的老師結合本次AI主題進行教學分享,讓我對于當今技術發展速度大為震撼,補充了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的匱乏,讓我充滿動力,積極的開始學習和利用AI,也讓我充滿危機,只有不斷提升競爭力,才能不在科技變革的浪潮中擱淺。
在菲茨威廉博物館遇見莫奈睡蓮真跡的午后,雨后的草坪蒸騰著青草汁的清香。我們撐著透明雨傘走過數學橋,看天鵝劃開鏡面般的水面。這種英倫特有的"松弛感",不是慵懶的放任,而是歷經沉淀后的從容。就像劍橋人常說的:"Here is light, but follow the light."(光在此處,更要循光而行)。那些陰雨綿綿的傍晚,我們在學院茶室捧著骨瓷杯討論休謨哲學,忽然就懂了:真正的從容,是明知前路風雨仍選擇前行的勇氣。
徐雅楠
劍橋游學之旅,時光雖短,卻令我們收獲頗豐。初抵劍橋,就被Gonville & Caius College古老的建筑所吸引,謙卑之門、美德之門、榮耀之門,象征著學者的學術之路,在這里,David Stillwell教授為我們講授了生成式AI的現狀與未來,教授借助圖片、視頻、音樂等形式,讓我們感受到AI的獨特魅力。
劍河泛舟的悠然時光、博物館里的奇妙探秘、劍橋生物科技園的前沿探索,以及劍橋校友的經驗分享,共同鑄就了這段難忘的經歷。此次游學不僅讓我們拓寬了視野、提高了英語能力,更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頂尖學府的學術底蘊,也體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這段游學經歷,也將激勵我們在未來,以敬畏之心不斷探索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