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計算機安全領域的頂尖學者,王曉峰教授在安全四大頂級會議發表論文數量高居世界首位。他主導的2300萬美元科研項目曾讓印第安納大學盧迪學院躋身全球網絡安全研究前沿。然而在3月28日這天,這位55歲的IEEE會士卻淪為FBI的搜查對象。
據印第安納學生日報》(IDS)報道,FBI特工一大早就包圍王曉峰教授位于盧明頓的住宅,將里面搜了個底朝天,持續時間更是接近一整天。FBI發言人對于為何搜查王曉峰教授住宅諱莫如深,一直強調他們的行動已獲得法院授權。
這種"有罪推定"的操作模式令人想起六年前的陶豐案。當時堪薩斯大學教授陶豐因未披露與中國高校的兼職關系遭起訴,盡管最終所有指控被推翻,但這位氣候學家已失去教職和科研團隊。
如今王曉峰案再現相似劇本:校方迅速切割、資料神秘消失、調查細節成謎,這種系統性打壓正在形成標準化流程。
特朗普政府2018年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本質是套著司法外衣的政治工具。特朗普還特意下達指令,要求94個司法區每年需提交至少兩起涉華訴訟,這一過程中催生了大量冤假錯案。
田納西大學胡安明教授被指控為"間諜"后,聯邦檢察官當庭承認"無法證明其知曉文件涉密";MIT陳剛院士因未披露中國銀行賬戶遭調查,最終證明所謂"證據"不過是學術交流郵件。
這些案例揭示出固定套路:先以"未披露在華合作"啟動調查,再用媒體曝光摧毀學者聲譽,最后以"程序合規"為由撤訴。
據《南華早報》統計,該計劃啟動后,87%的涉案華裔學者被撤案,但其中62%因此失去教職,34%出現嚴重心理問題。這種"司法恐怖主義"造成的寒蟬效應,使得美國高校近五年華裔教授申請量暴跌41%。
而現在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特別是他對中國大幅增加關稅效果大減的情況下,"中國行動計劃"這套機制正在借尸還魂。3月27日《自然》雜志的民調顯示,75%在美科研人員考慮離境,這個數字在特朗普首任期間僅為23%。
頂級數學家丘成桐的出走更具象征意義:他的幾何分析中心從哈佛遷至清華后,直接帶動中國數學界在國際頂級期刊發文量激增300%。這種人才逆流正在動搖美國的科技霸權根基。
那么有一個問題擺在面前,特朗普為何瘋狂打壓華裔科學家或學者。
簡單的來說,是美國這個守成大國對新興挑戰者的戰略焦慮。最近幾年中國在5G、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利數量開始反超,以特朗普為代表的美國高層雖然喊出重振科技的口號,奈何人才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只能使用非常方法,比如利用司法手段替代科技競爭。
從搜查王曉峰教授住宅可以看到美國政府對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術的憂慮,和滿滿的急迫感。
據了解,美國基礎科研經費占比從2000年的18%降至2023年的12%,同期中國從5%躍升至24%。當硅谷巨頭沉迷于元宇宙概念時,深圳的工程師正在攻克EUV光刻機技術。
其次是對人才虹吸效應的失控。過去十年中國"海歸"學者年均增長19%,僅2023年就有1400名頂尖科學家全職回國,這種趨勢動搖了美國"收割全球智力"的傳統優勢。
更深層的是意識形態偏執。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坦言,將科研交流等同于技術轉移的冷戰思維,已導致美國錯失區塊鏈、光伏等領域的合作機遇。就像當年"排華法案"趕走的鐵路華工后來成為加州經濟支柱,如今對華裔學者的清洗正在重演歷史性錯誤。
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