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重談中印沖突,印度外長罕見承認做錯了。事實已經證明,與中國作對已是死路一條,印度的損失超乎外界想象。
【印度外長蘇杰生稱沖突不是解決之道】
前不久,印度外長蘇杰生在一場活動中談及與中國的關系,他指出,即便中印之間可能還會有分歧,“2020年那樣的事”絕不是解決之道。
顯然,他指的是2020年的邊境沖突。那時候,印度軍隊在邊境那邊搞挑釁,咱們解放軍可不含糊,直接給了他們有力的回擊。印度政府雖然嘴上硬,說沒吃虧,但網上傳的那些印度士兵投降的、照片,明擺著讓大家看了個明白。
事到如今,蘇杰生說的話挺有深意,似乎意味著印度方面已經感到后悔了,覺得當初不該用武力,去把火給燎大了。
那么,蘇杰生為何會做出如此表態?如果我們仔細拆解印度近年來的經濟和外交政策,就不難發現答案。
首先,印度因對華政策上的冒進,不僅損失了不少資源,還在基建工程中暴露出嚴重的短板。
【印方人員在邊境基建中損失慘重】
據印度國防部數據,從2020年至2024年,印度負責邊境基建的邊境道路組織(BRO)及其相關人員因自然災害、施工事故等原因,共計1279人死亡。
這些數字赤裸裸地揭示了印度在施工安全、醫療保障等方面的缺陷,更反映出在急于加強邊境基礎設施時,問題就像篩子一樣被漏了出來。
這種情況無疑讓莫迪政府意識到,與中國交惡的代價太大,于是去年下半年開始尋求與中國接觸,推動雙方邊防部隊脫離接觸。
尤其在不久前,莫迪在接受美國博主采訪時,更是談到中印悠久的“鄰居史”,呼吁兩國應當合作而非沖突。這番話體現了一種更現實的策略:莫迪也許終于明白,中印若能合作,對于兩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充滿潛力。
【特朗普“關稅大棒”揮向印度】
然而,這一切的背后,也不能不提特朗普再次上臺后,美印關系的變遷。印度在對華關系緊張局勢下,為拉攏西方國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追隨美國的單邊貿易保護主義,企圖通過“印度制造”計劃實現工業振興。然而,結果卻是掣肘不斷。
而特朗普所推行的“關稅大棒”政策,更是給印度經濟帶來了70億美元的損失,對農業、汽車、醫藥和電子制造業領域的打擊尤其劇烈。此時,莫迪政府才開始真正意識到,與一個巨人較勁,并非單憑勇氣就可以逆轉局勢。
而相比于西方國家將印度視為單純的反華工具,中國則堅持開放合作,愿意與包括印度在內的所有國家實現共贏。更不用說,中國已單方面開放對印度公民的免簽政策,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向新德里遞出橄欖枝。這份善意,莫迪應該放在心上。
【中方始終強調合作共贏】
如今,蘇杰生和莫迪或許都意識到,這種體量級的合作,不僅能提升兩國的經濟競爭力,還可能重新定義整個亞洲乃至全球的經濟版圖。正如有人說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敵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經過反思,印度可能會在地域和經濟上,重新調整其戰略方向,以求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國際影響力。
不過,言辭是一回事,行動又是另一回事。盡管印度最近頻頻釋放改善中印關系的信號,但在實際行動中,尤其是在邊境和投資問題上,印度是否真的誠意十足仍需觀察。
更加需要警惕的是,中印邊境脫離接觸,并不意味著印度會停止在邊境的基建投入。目前,印度繼續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進行各類基建行動,尤其在非法占領的藏南地區,撥款4000億盧比用于高速公路的建設與改造。
【中印邊境基建競賽仍在進行中】
相較之下,中印之間的基礎設施競爭,不僅僅是邊境上的一場較量,還是兩國綜合國力的較量縮影。中國憑借其成熟的基建體系和技術創新,在這場較量中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中國在高難度地形條件下完成多個重大工程,如環湖公路、跨湖大橋、軍民兩用機場等,新藏鐵路、川藏鐵路等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這樣的基礎設施較量不僅提升了中國的戰略優勢,還為徹底解決中印邊境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于印度來說,他們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大國博弈中,印度的選擇方向將決定其未來的命運軌跡。面對如此艱巨的局勢,是繼續跟隨西方的腳步,還是拋棄對抗姿態,尋求東方鄰國的合作,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