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外交部官網報道,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33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就落實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共識、推進邊境管控常態化等議題達成多項成果。此次高層互動被國際輿論視為中印關系緩和的關鍵信號。
過去十年間,中印邊境曾多次因實控線爭議陷入對峙。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后,兩國邊防部隊在西段邊境持續重兵對峙,印方甚至單方面改變克什米爾現狀,試圖強化軍事存在。然而,自2024年以來,雙方通過21輪軍長級會談和33次邊境事務磋商,逐步實現了摩擦點脫離接觸。2024年底,中印宣布完成所有爭議地區的兵力回撤,邊境局勢回歸2020年前狀態。這一轉變被清華大學戰略研究院專家解讀為“雙方務實管控分歧的重大突破”。
莫迪資料圖
莫迪政府對華態度的軟化,與印度國內經濟困境密切相關。自2020年推行“中國+1”戰略以來,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不升反降,從15.4%滑落至14.3%,230億美元的“印度制造”計劃僅兌現8%的補貼。與此同時,中國始終保持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地位,雙邊年貿易額突破1500億美元。面對國內基建項目停滯、外資撤離的雙重壓力,印度商業部悄然放寬對華投資限制:允許中企通過“本土化”董事會參與電子產業,部分解禁被禁五年的中國APP,并為技術人員開通快速簽證通道。
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以“關稅報復”相要挾,要求印度對等降低進口關稅。數據顯示,印度對美平均關稅達39%,遠超美國對印的5%。為緩解壓力,莫迪政府一方面緊急赴美談判,承諾擴大能源、國防采購;另一方面加速對華關系正常化,試圖通過釋放“戰略自主”信號制衡美國。印度《經濟時報》直言:“若美國繼續施壓,印度將不得不轉向中國市場。”
莫迪資料圖
盡管中印在邊境問題上仍存分歧,但雙方已形成“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共識。2024年,兩國在金磚機制下推動全球南方議題合作,共同反對單邊主義。2025年中印建交75周年之際,莫迪公開表示:“中印應通過對話建立穩定合作關系,避免競爭演變為沖突。”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近期悄然擱置“取代中國”的制造業計劃,轉而尋求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與中國互補。
國際戰略學者指出,中印關系回暖本質是雙方基于現實利益的理性選擇:對印度而言,緩和對華關系可緩解經濟壓力,對沖美國政策風險;對中國而言,則有助于穩定西南邊疆,深化“全球南方”伙伴關系。然而,兩國邊境談判仍面臨劃界分歧等結構性矛盾,未來能否將共識轉化為持續合作,仍需時間檢驗。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試圖拉攏印度制衡中國的算盤,正遭遇莫迪政府的“務實外交”挑戰。隨著中印高層互動頻繁、邊境管控機制化,兩國關系正從“對抗周期”轉向“競合新階段”。這場始于邊境的外交博弈,或將重塑亞洲地緣政治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