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7期】
編者按
2025年3月29日,《湖南法治報》“湖南政法為民營經濟披荊斬棘”專欄刊發《汝城法院創新機制為民營經濟注入法治動能》。
文章全文如下:
以更精準司法服務護航高質量發展
汝城法院創新機制為民營經濟注入法治動能
2024 年底的一天,在汝城縣法院調解室內,朱某某握著法官的手連聲道謝。一場糾纏了10 年的 700 萬元工程款糾紛,在法院的耐心調解下圓滿化解,成為汝城法院護航民營經濟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該院以“如我在訴”理念為引領,創新多元解紛機制,打造“調解+確認”“多方聯動”“保全促和”等司法品牌,為優化營商環境貢獻“汝城智慧”,獲評 2024 年度全縣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先進單位。相關經驗做法得到上級法院的肯定。
汝城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彭忠光表示,將繼續深化府院聯動,推行涉企案件綠色通道、判后回訪等機制,以更精準的司法服務護航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雙輪驅動:跑出解紛加速度
“既要保權益,更要讓企業發展?!边@是汝城法院處理涉企糾紛的核心原則。
2024年4月,原告株洲某有限公司與被告湖南某建設有限公司簽訂《某縣醫院手術室建設項目合同》,約定工程總價款 126.8 萬元。原告按約完工后,被告未及時組織驗收且拖欠部分工程款,原告多次催收未果,訴至法院,要求支付剩余工程款 82.9 萬元及違約金。承辦法官發現被告雖資金緊張但還款意愿強烈,遂摒棄“一判了之”組織雙方多輪協商,最終達成“分期支付51.8 萬元+司法確認”調解方案。該方案既緩解了被告壓力,又賦予原告強制執行力,實現了雙贏。
近年來,該院持續創新涉企糾紛化解機制:開辟涉企案件綠色通道,推行“速裁+調解”雙軌模式;建立判后回訪制度,跟蹤履行情況:聯合工商聯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從源頭防范風險。
多方聯動:矛盾化解在產業鏈上
建設工程糾紛往往牽涉多方主體,單靠司法力量難以根治。2023年,因某建筑公司工程質量問題及施工不規范某生物科技公司向某建筑公司索賠物料損失、加固修復費用、檢測鑒定費、違約金等名項經濟損失共計 343 萬元。法官了解案情后,考慮到司法鑒定、庭審時間漫長,對某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將無法盡快投入生產,對某建筑公司而言,農民工工資將無法按時發放。該院調整思路,聯合住建專家實地勘查,厘清裂縫成因并提出修復方案,最終促成雙方和解撤訴,企業3周內恢復生產。
此外,汝城法院還與工商聯、行業協會共建“法企直通車”在工業園區設立巡回審判點,提供線上調解、巡回開庭等一站式服務,2023 年以來就地化解糾紛 186 件,企業滿意度達 98%。
保全促和:為企業留足喘息空間
“賬戶一旦凍結,工資都發不出,多虧法院解了困!”2024年,汝城某礦業公司就廠區建設與范某某簽訂施工建設承包合同。工程竣工后,經雙方結算,整個廠房搭建工程款為59.78 萬元,又因生產經營需要向范某某借款 80 萬元。但公司均未按照約定履行相應支付義務,范某某遂將公司訴至法院。并對被告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法院依法保全公司名下銀行存款、機動車 1輛和 71袋礦石。為實質化解雙方矛盾糾紛,最大限度降低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法院兩次組織雙方庭前調解,經過耐心釋法析理,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 24 小時內解除保全,幫助企業重回正軌。近年來,該院通過債務重組、資產重構、破產重整或和解等方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及時盤活十地、房產、生產設備等要素資源。2024年,新收涉企執行案件 380 件,結案 258 件,執行到位金額 9724.89 萬元,給企業發放執行案款合計 4000 余萬元。
作者:胡敏剛
來源:湖南法治報
01.
02.
03.
04.
0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