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菲律賓農業部長勞雷爾宣布大米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宣布“糧食安全緊急狀態”將使菲律賓國家糧食管理局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向地方政府和其他政府機構出售作為緩沖庫存的大米,以穩定當地米價。同時通過采購當季收獲的稻米來補充緩沖庫存,從而惠及當地農民。緩沖庫存是指確保能用于緊急情況以及政府救災計劃的大米庫存。菲律賓國家糧食管理局此前表示,一旦宣布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計劃在六個月內售出15萬噸大米。
作為農業人口大國,菲律賓一直未能實現基本的糧食安全,其糧食嚴重依賴進口。2024年菲律賓大米進口總量創下468.4萬噸的歷史新高,比2023年的360.7萬噸高出近30%。2022年馬科斯在競選總統時,承諾將米價降至每公斤20比索,但菲律賓統計局在2025年2月2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1月中旬菲律賓全國大米的平均零售價仍然高達每公斤48.12比索。菲律賓智庫伊本基金會去年10月曾表示,2021至2023年間,菲被列為東南亞糧食最不安全的國家之一。
菲律賓大米(資料圖)
菲律賓政府肯定也不能就這么干看著。他們得想辦法解決這個大米缺口。可能會加大從國外進口大米的力度,讓更多的大米涌入國內市場,緩解供應不足的緊張局面。但也得考慮資金的問題,進口大米也得花錢吶,而且國際市場上的大米價格也不穩定,要是價格漲得太高,菲律賓的財政壓力就更大了。或者政府也會鼓勵本國的農民多種大米。可這也面臨不少難題。種植大米需要土地、資金、農資等等,很多農民本身手里就沒多余的錢去擴大種植面積。
據菲律賓農業部統計,在菲律賓家庭預算支出里,大米占比將近10%,貧困家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20%。也就是說,普通的菲律賓家庭,幾乎需要用十分之一的收入去購買糧食。導致菲律賓糧食安全成為一大難題的原因有很多,天災的打擊與人禍的推波助瀾皆在其列。但不論是何原因,缺少糧食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這是任何國家都逃脫不了的定律。菲律賓民眾日常主食為大米和玉米。當下,這些食物價格上揚,民眾購買壓力增大,其生計必然遭受嚴重影響。
菲律賓饑荒(資料圖)
近年來,菲律賓在仁愛礁等問題上一再出爾反爾,挑起事端。并且倒打一耙,與西方媒體合謀在南海問題上抹黑中國形象。然而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菲律賓每一次的興風作浪,背后都有美國推波助瀾的身影。南海,為何會成為大國博弈的競技場?美國,制造這一系列沖突與問題的目的又是什么?中國日報起底工作室深入南海一線,在系列紀錄片《世界變局與中國應對》下集《破浪前行》中,展現歷史、地緣政治和媒體對當今世界權力博弈的影響,為您揭曉答案。
近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出訪菲律賓,會見菲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和國防部長吉爾伯托·特奧多羅。這是赫格塞思任內首次亞太行到訪的第一國。抵達馬尼拉之前,他先后在夏威夷和關島停留。前者是美軍“印太司令部”總部所在地,后者則是其在亞太力量投射的前哨基地。訪菲期間,赫格塞思除了老調重彈渲染“中國威脅”外,還給菲政府送上大禮包。美國將向菲律賓部署額外的先進能力,包括NMESIS反艦導彈系統和無人水面車輛。
南海局勢(資料圖)
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碰瓷"行為由來已久。從仁愛礁的"坐灘軍艦"到黃巖島的漁船碰瓷,從單方面提起南海仲裁到現在的"聯合巡航",其套路始終如一:用虛假敘事制造"受害者"形象,借助外部勢力狐假虎威。但歷史事實不容篡改——無論是1898年《巴黎條約》還是1930年《英美條約》,菲律賓的領土范圍從未包括南沙群島和黃巖島。中國海警局的巡航執法錄像清晰記錄著:菲方每次所謂"運補"行動,都伴隨著大批記者的長槍短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