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段正渠的水彩筆觸掠過西北大地粗糲的肌膚,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在紙面上悄然發生。這位來自中原的畫家,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西北的荒原、戈壁與山巒間,捕捉了地理的形貌,更解構了這片土地深藏的精神密碼。水彩——這一通常被認為適合表現柔美、透明感的媒介,在段正渠手中卻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力度與厚度,成為表現西北蒼茫氣象的絕佳載體。西北之于段正渠,絕非簡單的寫生對象,而是一個巨大的精神道場,一場永不停息的視覺朝圣。
西北地貌在段正渠筆下呈現出物質感與精神性的統一。他善于運用水彩的疊加與沉淀特性,在紙面上堆積出土地的肌理——那些龜裂的河床、風化的巖壁、起伏的沙丘,不僅具有觸手可及的質感,更承載著時間的重量。他鐘情于表現西北地貌的“邊緣”特性——戈壁與綠洲的交界,雪山與荒原的過渡,這些地理上的臨界點恰恰成為他藝術表達的爆發點。在水的流動性與色的沉淀性的對抗中,他找到了與西北自然力對話的最佳方式。
段正渠對西北的詮釋,體現了一位中原知識分子對異質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創造性轉化。他成長于黃河文明的腹地,卻對西北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共鳴能力。這種跨越地理界限的審美共情,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外來者的新鮮視角,又具備了本土者的內在溫度。他將中原繪畫的線條韻律與西北地貌的體量感完美結合,創造出一種“有節奏的雄渾”。段正渠通過個人化的藝術語言,實現了對西北精神的提純與再造。他的水彩作品常常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游走,那些看似隨意的色塊與線條,實則構成了一套關于西北的視覺隱喻系統。
段正渠的水彩技法本身,就是對西北自然哲學的藝術轉譯。他大膽使用“非典型”水彩技法,極大地拓展了水彩的表現維度。這種技法上的創新,恰如西北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在看似荒蕪的表象下,蘊含著驚人的生命力與可能性。段正渠的水彩藝術證明,媒介的界限可以被打破,正如地理的界限可以被超越。
段正渠筆下的西北,始終貫穿著一種深沉的“土地倫理”。他不僅描繪地貌,更試圖捕捉人與土地之間的那種古老而神秘的聯結。在他的作品中,農民的形象常常與土地融為一體,人物的輪廓被有意模糊,仿佛是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有機部分。這種表現方式暗示了在嚴酷自然環境中,人與土地之間形成的共生關系——不是征服與被征服,而是相互塑造與依存。段正渠通過水彩的滲透性與流動性,巧妙地表現了這種界限的消融,色彩在人與土地之間的自然過渡,創造出一種視覺上的血緣關系。他對西北的詮釋,因此超越了單純的地貌再現,上升為對生命韌性禮贊。在這些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畫家對土地本身的敬畏,以及對那些在艱苦環境中頑強生存的人們的深刻共情。
他堅持用最傳統的寫生方式與最本土的題材,構建起一道抵抗同質化的美學防線。但他的“本土性”絕非封閉的,而是以開放的態度重構地域文化的當代價值。他將西北地貌抽象化為一種普遍的精神圖式——那些起伏的線條與強烈的明暗對比,既具體地描繪了西北地貌,又抽象地表現了生命與時間博弈的永恒主題。
在這些水彩作品中,西北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成為一種心靈狀態,一種審美態度,甚至成為一種生命哲學。段正渠用他的畫筆證明,水彩可以不像慣常認為的那樣輕盈婉約,而是能夠承載起黃土的厚重、戈壁的蒼涼與雪山的孤絕。他對西北的詮釋,既是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是對內在自我的發現;既是地理的寫生,也是精神的寫意。
在藝術日益觀念化、虛擬化的今天,段正渠堅持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眼觀察自然、用雙手表現感受的創作方式,顯得尤為珍貴。他的藝術創作實踐提醒我們,藝術最本真的力量,或許仍然來自于藝術家與世界之間那種直接的、感官的、全身心的接觸與碰撞。當大多數人在屏幕上瀏覽世界時,段正渠選擇走向荒野,在風沙中架起畫板,讓水彩與西北的陽光、空氣、塵土發生最原始的反應。這種創作姿態本身,就是對當代生活的一種詩意抵抗,也是對藝術本質的一次回歸。
作品欣賞
紙本水彩·2024
(來源:ART大家)
藝術家簡介
段正渠,1958年生于河南洛陽偃師,1983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現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