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倪海峰 編輯|馬青竹
20年前,比亞迪買了一大批豪車,各種牌子。專門用來拆車。
面對一輛奔馳S,工程師遲遲不敢下手。
于是王傳福從褲兜里掏出鑰匙,在锃光瓦亮的車漆上劃了好幾條深深的痕……
當時在深圳,一輛奔馳S可以換一套很像樣的大房子。
拆解研究之后,工程師問王傳福:“什么時候我們也能造出這么好的車?”
二十年后,比亞迪試圖給出一臺答案之車,回應曾經的夢想。
3月27日晚,仰望U7(參數丨圖片)正式上市,卡位首款超級四電機旗艦轎車。
這臺車,集合了比亞迪當下最拿得出手的硬核新技術,四座版70.8萬起,五座版62.8萬起。提供純電與增程兩種動力選擇,且售價一致。
發布會現場震天的歡呼聲,似乎說明大家對仰望U7的價格非常滿意。
但筆者認為,60多萬的起售價不算便宜,甚至和打折后的寶馬7系、奧迪A8L等豪華品牌旗艦D級車相當。
單純比價無意義,國產高端車的上攻,不是價格接軌,而是爭奪新豪華旗艦轎車的定義權,仰望U7夠格嗎?
中國品牌的“技術復仇”
魔改三菱4G63發動機;
變種本田CR-V底盤;
仿制保時捷Macan外觀······
可能在不少人眼里,這是自主品牌發展的傳奇。但在《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看來,這種故事不提也罷。
中國汽車產業經過超過一甲子的追趕,有沒有在技術方面實現真正的超越?
仰望U7的上市,成了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之一。
首先,是云輦-Z懸架。
目前新一代高端車,大多采用電控懸架/主動懸架,雖然疊加了智能化和電控,但依舊以空氣懸架為基礎,簡單理解為電控空懸,依然不能擺脫空氣懸架的物理屬性帶來的技術限制。
懸架調節依舊存在響應速度不夠快、能量傳遞路徑長和調節不夠精準等問題。
仰望U7搭載的云輦-Z懸架,直接摒棄液壓或氣壓系統,不通過油液,采用電磁直驅技術調整車身阻尼和高低。
用王傳福的話說,就是將磁懸浮列車或航母電磁彈射技術裝到車上。
如上圖,電動機分為定子和轉子(動子),減震內與車身相連的是定子,而和車輪相連的則為動子。云輦-Z將四條減震變成四臺電機,讓車輛通過電磁力懸浮在車輪上。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其一,可以直接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反之也行;其二,可以實現車身垂向控制的毫秒級響應。
據官方數據,懸架系統的執行速度達到 5 毫秒,比傳統主動懸架快數十倍。
結合響應速度僅為50微秒的自研“魔尺傳感器”,云輦-Z能在車輪觸地的一瞬間完成“感應——計算——調整”一系列流程,做到 “磁懸浮”般的駕乘體驗。
更有意思的是,四臺軸向電機的峰值功率高達50kW,約等于一臺比亞迪海鷗的驅動電機。它們能瞬間將車身抬起,也能瞬間將其放下,調整精度更是達到1毫米。
例如在碰到前方限高桿,仰望U7能降低車身順利通過;而如果遇到地上有石頭等障礙物,它也能抬起車身絲滑穿行。
其次,是易四方架構。
四臺電機獨立控制四個車輪,在2023年的仰望U8上,已經搭載。但在仰望U7這里,除了原地掉頭、圓規掉頭,它又有了新進化。
例如,四個車輪隨便兩個爆胎,車輛都能在時速160km/h且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依舊保持直線行駛。
美式截停大家都知道,就是用后車的車頭,碰前車的車尾,讓前車失控。但在仰望U7這里并不奏效,穩定的易四方能通過四臺電機的獨立控制動力輸出,自動修正車輛軌跡,確保行駛穩定性。
同時,結合后輪雙向20°轉向,仰望U7還能做到原地平移。雖然之前仰望U8也曾亮相過該功能,但需要裝上麥克納姆輪。但仰望U7可用普通輪胎實現。
易四方對車輛操控性的提升也非常明顯。在比亞迪公布的實測數據中,仰望 U7 的麋鹿測試成績達到 95.78km/h(有人駕駛)和 95.11km/h(無人駕駛),行業最高水平。
第三,天神之眼A高階智駕。
仰望U7有三顆激光雷達。分別布置于車頂和兩側翼子板。
并且全車還標配5顆毫米波雷達、13顆高清攝像頭以及12顆超聲波雷達,結合總算力508 TOPS的兩顆英偉達Orin-X智駕芯片,可以實現L2+級高階智駕輔助能力。
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透露:仰望U7“重感知,輕地圖”的智能駕駛方案,基于行業前沿的端到端技術架構,交付即開通。
他還強調“仰望U7是全球首款具備L3冗余能力量產轎車。”
仰望U7的惹眼技術遠不止上述三項,還有“中國第一,全球唯三”的2.0T水平對置發動機、超1300匹馬力零百2.9秒的動力性能、500kW快充、380mm直徑碳陶剎車等等一系列好東西。
說明中國人造豪華車,不用再亦步亦趨復制外資,開始有自己的“好東西”。
“四電時代”闖無人區?
新技術的研發,并非一帆風順。
仰望U7于2024年1月10日首發,而真正上市在2025年3月27日。這442天里仰望團隊在忙什么?
技術攻堅。
以仰望U7搭載的云輦-Z 軸向電機為例。此前業內沒有任何一家車企使用,嚴重缺少參考資料。
比亞迪工程師只知道原理,但把原理工程化,有時候需要一個世紀。
光定子磁極的排列方式,就有成千上萬種,想要獲得最佳選型,每一種都要驗證。
同時,軸向電機的耐久性也成了問題,早期雛形的測試試驗中,這種電機會因為高溫導致壽命縮短。比亞迪采用新材料,并且設計了全新的散熱系統,確保云輦-Z“與車同壽”。
再看搭載于插混版仰望U7的水平對置發動機。
一開始也想將傳統的直列四缸發動機塞進機艙,但仰望U7為了更低的風阻,車頭采用俯沖式。本身高度很低,再加上易四方兩臺前軸電機的擠占,留給發動機的空間小得可憐。
在經歷漫長思考后,比亞迪工程師想到了斯巴魯和保時捷搭載的水平對置發動機。
這種非常規引擎具備體積小、重心低等優點,正好符合仰望U7的需求。但國內鮮有廠家研究,同時還要面對布置難、潤滑難、高功率難等問題。
經過技術攻關,這臺“中國汽車首款水平對置發動機”問世,它的縱向高度只有420mm,全球最小,能順利塞進仰望U7的機艙。
同時,工程師將峰值功率做到180kW,峰值扭矩達到380Nm,幾乎和同排量2.0T傳統發動機類似。
并且,針對水平對置發動機容易出現的燒機油、拉缸、偏磨等問題,比亞迪采用全球首創五聯機油泵,結合缸體內10路油路循環來解決。
仰望U7推出的真正意義,如王傳福所說:“這是全球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電機、電控的基礎上,首次量產實現了懸架系統的完全電動化,宣告新能源汽車正式進入了‘四電時代’?!?/p>
在比亞迪看來,云輦-Z的開發是一場技術無人區的深入探索,是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量產驗證的全鏈條技術突破。
之前,電池、電機、電控快速取代發動機,帶領汽車進入“三電時代”。而這一次,數萬名工程師的前赴后繼,讓仰望U7進入“四電時代”。
有意思的是,“從此無坎坷”是仰望品牌的技術宣言,而“四電時代”最后一塊拼圖正好是懸架。
如今,單純的“技術戰”也已經車滿為患。
激光雷達、空氣懸架,這些原本為百萬級高端豪車準備的硬件,也逐漸出現在十幾二十萬的普通家用車身上,證明“技術戰”要進入2.0時代了。
售價62.8萬起的仰望U7,如果只拿出大馬力,以及一些第三方供應商就能搞定的“大通行”配置,顯然不會有水花。
但將云輦-Z懸架、易四方技術、天神之眼A高階智駕和水平對置發動機,這幾個新技術一并掏出,60多萬的豪車有了性價比。
價格戰疊加技術戰,在仰望U7身上得到生動體現。
回看傳統燃油轎車市場,60-70萬的價格,只能買到入門7系、A8L,它們還在堅持2.0T發動機,對于新能源的優化則依舊停留在48V輕混。
而這個價位,即便是定位高端的中國品牌新能源產品,也只有三電機、高階智駕、空氣懸架這些雖然高端但不算很新的產品賣點。
相比之下,仰望U7的優勢非常明顯。
發布會現場,王傳福還講了一個故事:一年前,仰望U7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延續成熟方案,按照原定節奏,快速上市;二是等待云輦-Z的技術成熟,將上市時間向后挪。
比亞迪選擇后者。
一年卷戰之后再回頭,這一決策顯然是對的。
結語
電動化,不是動力系統從發動機變電動機這么簡單。
仰望U7用云輦-Z帶領中國車企“卷”向“四電”時代。對于大多“三電”還沒搞通透的國外豪華汽車品牌來說,無異于降維打擊。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中國品牌開始用技術定義豪華,戰局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商業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