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都聽過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一妻多夫你見過沒有?若我告訴你,這個地方就在我國四川呢。
隨著國家的進步,與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偏遠地區都站到了我們的面前。
但我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依然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藏在深山的俄亞大村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它甚至被稱為中國女人幸福指數最高的村落。
那么,那里究竟有什么好?僅僅因為一妻多夫制嗎?
神秘的俄亞大村
俄亞大村位于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村莊坐落在金沙江畔的懸崖之上,被三條河流環繞,宛如一座與現代文明隔絕的"孤島"。
這里的建筑風格一直與外界大不相同,村中的房屋緊密相連,猶如蜂巢般整齊排列,每戶人家的房子都是三層結構,獨具特色。
底層通常用于飼養牲畜,是村民們的"畜牧場",并且這里的人會再底層安置一個不上鎖的門,人們可以通過底層的門進入家中。
中層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擺滿了日常用品,房間正中央往往設有一個火塘,是家人團聚、用餐的中心。
頂層則被用作糧倉,儲存著一家人的口糧,有趣的是,相鄰房屋的頂層常常相連,形成一個龐大的"公共糧倉"。
這種獨特的建筑結構不僅節省了有限的土地資源,在很早之前還起到一定程度上防御外敵的作用。
因為這種情況,俄亞大村的交通狀況極其不便,整個村子只有一座石橋與外界相連。
村民們外出購物,只能依靠步行或騎乘馬匹、騾子。
每次出行,需要跋涉298公里的山路,往返耗時16天,途中,死亡率高達30%,可見其艱辛程度。
如此鼻塞的環境也誕生了很多傳統的習俗,就比如一妻多夫制。
一妻多夫
俄亞大村的一妻多夫制可不是什么新鮮事,這個傳統已經延續了數百年,在這個被群山環繞的村落里,近半數家庭都奉行這種獨特的婚姻制度。
畢竟,這里一個家庭的幾個兄弟都各自娶妻,光是辦幾場婚禮就夠讓這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傷筋動骨的。
但如果兄弟幾個共同迎娶一位妻子,只需要辦一場婚禮,大大減少了開支。
不僅如此,這種婚姻制度還能確保家族血脈的延續,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里,血緣關系可是頭等大事。
一妻多夫制保證了家族的基因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傳承,這在村民們看來,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這種婚姻制度還巧妙地解決了年齡差距的問題,畢竟,在傳統社會里,兄弟之間的年齡差距有時候可不小。
大哥可能已經到了該成家的年紀,小弟卻還是個毛頭小子,一妻多夫制就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照顧到了大哥的婚姻需求,又不會讓小弟們打光棍。
而且這種情況,都是雙方的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定下的,并且在他們小的時候,便開始刻意幫助他們培養感情,這樣就不會讓他們過于尷尬。
不過,在這種家庭里,生活安排可有講究了,通常,妻子會住在正房,而丈夫們則分住在偏房,至于誰住哪間偏房,一般是按照勞動貢獻來分配,干活多的,自然住得好些。
每到夜晚,妻子會在門口放置一些物品,用來示意今晚該誰"值班",紅腰帶意味著今晚是大哥的,銀手鐲則表示二哥今晚有福了。
要是家里添了新成員,孩子的生父通常是通過"孕期倒推"來確定的,不過,不管親生父親是誰,孩子都必須叫所有的丈夫"爸爸"。
這種做法雖然聽起來有點怪,但在俄亞大村,這卻是維系家庭和睦的重要方式。
現代發展的沖擊
隨著通車的實現,村里的年輕人越來越了解外面的時間,他們也開始向往外面的世界。
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婚姻模式,更多人選擇了一夫一妻制,有些人甚至離開了村子,到城里打工。
然而,俄亞大村的獨特婚俗卻意外地成了一張"旅游名片",好奇的游客紛紛慕名而來,想一睹這個"一妻多夫"村莊的真面目。
村民們靈機一動,開始表演起"一妻多夫"的婚禮儀式,表演通常都是幾個男演員抬著坐在轎子里的"新娘",繞村一周,觀看的游客們紛紛驚嘆不已。
為了滿足游客的好奇心,村里還開辦了民宿,游客們可以親身體驗住在"蜂巢"般的房子里是什么感覺。
不過,隨著外界影響的不斷加深,俄亞大村正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機遇,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村莊,如今正在經歷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