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關于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根據有關規定以及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考察評議結果,經教育部黨組會議審議,擬同意設置山西醫藥學院等12所學校,其中包括4所獨立學院成功轉設。這是教育部今年首次發布擬同意獨立學院轉設的公示。
今年2月,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官微顯示,2025年學校要以轉設為牽引,共同抓好“轉設”和啟用四會校區工作,譜寫學校發展新篇章。
作為擴招的特殊產物,獨立學院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政策變化和一些辦學問題的出現,脫離母體學校,通過轉設成為獨立的辦學實體,是當前高教改革的重大任務之一。
轉設之舉,玉汝于成
獨立學院轉設,非一日之功。
轉設為晉中健康學院的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是山西省唯一一所以醫學專業為主實施全日制本科教育的獨立學院。早在2020年,學院便已暫停招生,期間網友多次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詢問轉設進度,官方回復暫無其他部署。直到2024年4月,山西省教育廳發布公示,擬向教育部申報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轉設為晉中康養護理學院(暫定),再到教育部公示,轉設后的校名才得以最終確定。
備受關注的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近年來,學院轉設工作一直在推進。2020年5月,河南省教育廳公示其擬轉設為新鄉第二醫學院,到2022年,官方曾回復學校已完成轉設申請、省專家考察、教育部專家考察等一系列工作,目前正在完善條件。到2024年6月,河南省教育廳公示擬按程序申報學院轉設為豫北醫學院。轉設工作推進的同時,學校建設的步伐也未停,本科專業申報、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皆有成果。此次教育部擬同意,不僅意味著,河南省最后一所獨立學院將完成轉設,也意味著其母體學校新鄉醫學院離更名大學更近了。
圖源: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去年6月由湖南省教育廳公示的兩所學院,也趕上了今年教育部同意轉設的首班車。其中,岳陽學院籌建項目作為市重大戰略工程,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岳陽市政府與湖南理工學院在2020年便簽訂了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轉設為岳陽學院的合作協議,并于同年成立籌建領導小組。2023年7月簽訂轉設過渡期合作辦學協議,正式進入法人變更、師資招引、迎檢迎審的新階段。據悉,轉設后,岳陽學院將采取“市委市政府主管、國企舉辦、母體學校配合”的運營模式。
28所高校,和“民辦”說再見
公開報道顯示,我國獨立學院總數在2010年達到323所,到2016年下降至266所,但截至2019年6月,仍有257所獨立學院未完成轉設。
近三成高校,轉公辦
2020年,轉設的“故事”迎來轉機。這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轉為民辦、轉為公辦、終止辦學”的3種路徑,并提出“可探索統籌省內高職高專教育資源合并轉設”。《方案》印發的同年,35所獨立學院轉設成功,次年又有55所院校完成轉設工作,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對比教育部公布的2019-2024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5年來,257所獨立學院中,共有101所獨立學院完成轉設,其中10所通過合并轉設為公辦職業(技術)大學,18所直接轉為公辦,73所轉為民辦高校,轉為公辦的比例近三成。
浙江和新疆,100%轉公辦
從全國來看,三成的比例不算高,但在浙江、新疆兩地,這個比例是100%。
2020年1月,教育部發函同意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轉設為浙大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轉設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先后創辦于1999年和2001年的兩所高校,是浙江高教“名城+名校”合作的成功范例,更被教育部譽為全國獨立學院的“樣板”。
轉設成功后,兩校并未丟掉“名城+名校”的辦學優勢。同年6月,杭州市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超常規支持浙大城市學院十年創百強跨越發展。雖從辦學體制上,浙大城市學院與其“母體”浙江大學有所切割,但在合作上卻更加緊密。
時任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院長金偉良在2018年曾直言:“由于辦學體制問題,學校發展存在制度性的瓶頸制約。”然而轉設后,這一問題逐步消解,來自省、市的支持力度被進一步放大,今年,寧波市還出臺《關于支持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建設一流創新性應用型大學行動方案》,著力將學校打造為應用型高校改革的“寧波坐標”。據統計,浙江近5年轉設成功的6所高校均被納入公辦體系。放眼全省,這一做法對推進實施浙江“高教強省戰略”亦是一條新路,有利于浙江“改革完善高等教育結構”。
地方民辦高校轉公辦,一看教育規劃,二看財政支持。新疆對建設好大學、調整高教結構的渴求與浙江不謀而合。新疆科技學院、新疆第二醫學院、新疆政法學院3所高校由獨立學院轉設而來,轉設后均為公辦本科辦學。公辦和民辦高校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前者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新疆新增公辦高校的底氣無疑來源于經費的增長,2019年,新疆全區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達25700余元,比上年增長28.11%。
民辦高校,實力打破偏見
有一種偏見認為,“公辦高校的社會認可度更高”,所以“獨立學院轉設為公辦比轉民辦更好”。但中國高等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勢必需要民辦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撐。傳統民辦高校秉知與行而長,邁向內涵提升的新階段,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競爭力。西湖大學等一批新興高水平民辦院校乘時與勢而生,沖擊著民辦高校“低層次”辦學的固有印象。
《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民辦高校789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25.67%,民辦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994.38萬人,比上年增加69.49萬人,占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26.34%。這意味著每四名學生中,就至少有一人來自民辦學校。
我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均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辦教育的重視。
2024年4月,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正式發布,一批高水平民辦高校脫穎而出。
扎根齊魯文化沃土的山東協和學院,連續兩年占據全國民辦高校頭把交椅,在省屬高校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中,奪得同類高校三連冠。學校在省屬高校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中,奪得同類高校三連冠。2023年,學校3個專業加入省專業發展共同體及“111”計劃;護理學專業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辦學水平穩居民辦第一方陣。
作為民辦語言類大學的“首席擔當”,吉林外國語大學在2020-2024年軟科中國民辦語言類高校排名中均位列第一。2007年,成為全國民辦高校中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省重點高校”;2018年,成為全國第一所由學院升格為大學的民辦高校……學校已儼然成為高教體制改革的探路先鋒。
在全國民辦高等教育版圖中豎起“珠海標桿”的珠海科技學院,在20年的建設中,跑出了“珠科速度”。2022年,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珠海科技學院6所高校獲批設立廣東省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珠科是唯一一所獲批立項的民辦高校。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對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動真格”,擁有20余年歷史的獨立學院或許將在這一輪轉設中“正式謝幕”。但一個時代的“謝幕”,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啟。縱然轉設方向不一,然而提高辦學質量,打造辦學特色是我國高校亙古不變的初心。
編輯、審核: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由軟科綜合整理,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