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億打水漂,40億商譽減值!
蒙牛前任總裁盧敏放豪賭斥巨資收購貝拉米,沒想到卻是血虧,曾經的乳業巨頭,如今凈利潤暴跌97.8%,886億營收難掩頹勢。
進貨價竟然比拼多多售價還高,絕望的經銷商哀嘆:這生意狗都不接!
蒙牛前任總裁盧敏放
蒙牛究竟做了什么?會讓一起打拼的經銷商發出這樣的聲音?
蒙牛的敗局
2024年蒙牛的財報一經報道出來,很快就在市場上炸開了鍋,886億的營收同比下降了10%,看著這個營收還不算太低,但是在這886億元的營收中,只有1.045億元的凈利潤,同比暴跌了97.8%,這對于蒙牛來講無疑是一個噩耗。
這也難免讓人好奇,曾經的乳業巨頭,怎么會淪落到這步田地,難道說這背后有著鮮為人知的秘密?
蒙牛之所以會到現在這個處境,其實還得從2019年說起,當時的蒙牛總裁盧敏放力排眾議,花費了70多億的高價,收購了貝拉米這個企業。
盧敏放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把貝拉米的有機奶粉作為進軍高端市場的利器,甚至還喊出了“三年破千億”的豪言壯語。
可結果并不理想,貝拉米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壓根就進不了線下超市,只能在代購圈子里小打小鬧,完全打不開局面。
一時間,這砸進去的70多億,就如打水漂一樣,什么水花都沒濺起來,反而成為了蒙牛甩不掉的包袱,也從這一刻,盧敏放也被稱為蒙牛“最敗家的總裁”。
直到2024年,蒙牛不得不為貝拉米計提近40億元的商譽減值,這個數值可以說是直接吃掉了全年的利潤,這對于蒙牛的打擊也是巨大的。
當然這還并不是全部,蒙牛的渠道問題,除了高價收購的失敗,更多在于渠道的混亂,蒙牛為了追求多元化,銷售渠道從傳統的商超,拓展到了電商平臺、零食量販店,雖然說各種渠道并存更有利益銷售,但是卻缺乏有效的管理。
就拿“特侖蘇夢幻蓋”牛奶來說,他們以250毫升10瓶裝,在不同渠道的價格差距過大,正常渠道終端零售在60-70元,經銷商進貨價大約在46元,零食折扣店經常低于60元,還送禮品,拼多多更低,根據生產日期,35元到46元不等。
這種價格亂象,讓經銷商非常難辦,畢竟進貨價比拼多多的售價還要高,這也導致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線上購買。
就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事,蒙牛還搞起了渠道專供,同樣的產品,在不同渠道有著不同的價格,甚至包裝不同,而這也導致經銷商感覺到了背叛,有一種曾經的合作伙伴被當成犧牲棋子的感覺。
這種現象,也導致賣不出去的牛奶只能退貨,臨期產品只能虧本甩賣,進一步沖擊價格體系,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有一些經銷商不堪重負選擇退出,還有一些經銷商則是鋌而走險開始串貨,擾亂市場秩序,而這也那個的行為也是對蒙牛自身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影響。
在這插一嘴,什么叫串貨,串貨就是指經銷商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將產品跨區域銷售或銷售給非指定客戶的行為?。
曾經就有一個在北京做了18年蒙牛凍品的經銷商,他曾經幫助蒙牛打下了華北市場,可結果卻因為公司壓貨,導致庫存積壓達到了7400萬,被蒙牛拖欠的費用高達1000多萬,無奈之下只能破產,同時個人也被限制高消費。
這位經銷商并不是只是個例,其實還有很多蒙牛的經銷商也遇到過這些困境,可是如今都成為了蒙牛的“棄子”,而那些新代理商看到拼多多的低價,也是紛紛望而卻步,表示“這生意狗都不接”。
從這就可以看到如今的蒙牛是多么的垮臺了,不僅營收可憐,更是失去了很多經銷商的信任,在市場毫無立足之地。
新官上任三把火,卻燒到了經銷商
眼看時間來到2024年,盧敏放依舊沒有實現“三年破千億”的目標,也是只能下臺,由新任總裁高飛接替,要知道高飛可是蒙牛的“老人”了,后面的特侖蘇品牌就是他打造的。
高飛和盧敏放不同的事,他并不激進擴張,而是采用更加務實的舉動發展,上任之后的高飛,采取了一系列的收縮措施,大幅度削減銷售費用、營銷費用和行政費用。
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在高飛的帶領下,2024年蒙牛的整體支出減少了14%,只有35億元,這個金額與盧敏放在任時期的62億元,幾乎下降了一半。
2024年,盧敏放黯然下臺,高飛接任蒙牛CEO。高飛是蒙牛的“老人”,成功打造了特侖蘇品牌。
雖然這種“節流”的策略非常有利于公司發展,但是這對于那些陷入困境的經銷商來說,則是雪上加霜,畢竟他們原本還想著指望公司的補貼,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可結果呢?
蒙牛不僅沒有為經銷商提供支持,反而進一步削減開支,甚至裁減業務員,這都對經銷商帶來了更大的沖擊,恐怕這些經銷商怎么也沒想到,蒙牛會這樣做。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之所以會有現在的困境,其實不僅使自身經營的問題,更是反應出了當下整個快消行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那種傳統經銷商模式,在電商興起的沖擊下,已經成為了時代的過去式。
像拼多多、零食店這種新興渠道,繞開了中間商,直接與廠家合作,以更低的價格銷售產品,這也變相的壓縮了傳統經銷商的生存空間。
廠家為了追求銷量,往往會同時在線上線下開設渠道,但是這種多元化渠道,也會是變相導致價格混亂,最終損害的是品牌自身的價值。
新晉乳業第一伊利
相比于同樣作為乳業巨頭的伊利,在2024年出現在了綠色制造的名單中,而且伊利集團廣東工廠憑借著自身在綠色制造上的表現,成功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的榜單。
在2024年前三季度來看,伊利產業的營收總額已經能夠已經超過了蒙牛,達到了890.39億元,而且凈利潤更是蒙牛的百倍,突破了“百億”大關108.68億元,同比增長了15.87%,創下了歷史新高,坐上了亞洲乳業第一的寶座。
根據相關報道,伊利如今除了東南亞市場外,還在積極準備向美洲、非洲、中東等地區進軍乳制品消費市場,希望通過和當地的經銷商組件合作,逐步加強本地化運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伊利為了穩定且超預期的業績,伊利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過主動調整,全面挖掘消費者的潛力。
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伊利品牌旗下的金典有機奶已經在2024年前三個季度持續以領先地位增速,持續擴大了市場份額。
不得不數說,蒙牛和伊利的差距還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蒙牛的遭遇真是讓人不禁感嘆!
結語
如今蒙牛用20年建立起來的渠道帝國,正在被自己親手拆掉,25元一項的特侖蘇、9.9元一板的蒙牛酸奶,雖然說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但是這種低價長效,也對導致品牌的價值在不斷流失。
畢竟一旦當消費者適應了低價,誰還會再為品牌的溢價買單?如今的蒙牛是否能夠重現往日的輝煌,還是得看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