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化學會物理化學學科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中國化學會第一屆全國表界面科學會議”將于2025年5月9日-12日在四川成都舉辦。
表界面科學是跨越物質、機械、能源和信息等眾多基礎學科,也是高端裝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共性科學基礎。“全國表界面科學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全面展示我國表界面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推動摩擦學等學科交叉發展,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做出貢獻。
本屆大會采取大會報告、主旨報告、邀請報告、快閃報告、自由交流和墻報展示等方式進行成果交流,初步確定大會報告人為李燦院士、田中群院士、彭練矛院士、遲力峰院士、賈金鋒院士、吳凱教授。
本屆大會設置表界面摩擦與潤滑等22個分會、表界面基礎與前沿等3個講習班;大會及分會將對優秀報告和墻報進行評選,包括青年科學家獎、新銳獎及最佳墻報獎。誠邀全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相關產業界專家、學者、科技人員及青年學生蒞臨本屆盛會!
如下介紹的是中國化學會第一屆全國表界面科學會議第5分會:表界面摩擦與潤滑
分會簡介
征文范圍/ PART 1
1、摩擦過程中表界面分子行為及化學反應機制;
2、表界面磨損機制、狀態智能監測及抗磨性能調控;
3、摩擦納米發電機與智能自驅動傳感;
4、超潤滑理論、方法與應用;
5、生物仿生表界面與潤滑;
6、基礎零部件摩擦學;
7、機械力化學合成與應用;
8、化學機械拋光、精密表面制造、精密裝配、原子級制造。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摩擦與潤滑分會群】
分會主席/ PART 2
張晨輝
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錢林茂
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趙軍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
受邀支持媒體/ PART 3
新華網
《Friction》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期刊
《機械工程學報》期刊
《摩擦學學報(中英文)》期刊
《中國表面工程》期刊
主旨報告人介紹
(拼音排序)/ PART 4
一、李德才
報告題目:磁性液體在密封、潤滑領域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個人簡介:
李德才,清華大學機械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李德才教授長期致力于磁性液體密封、減振、傳感等領域的理論應用創新研究,特別是在極端工況磁性液體零泄漏長壽命動密封的研發方面,取得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原創性技術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內外 300 多家單位。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18 件、美國及日本發明專利 28件。WoS 收錄論文 300 余篇,ESI 高被引論文 5篇,獨立出版專著 5 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 6 項,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特別嘉許金獎 1 項、金獎 4 項,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 2 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模范教師、當代發明家、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幾十項榮譽。現任特種密封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密封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副主任,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裝備預研共用技術和基金 41423 先進制造項目組專家,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技創新特區前沿探索專家組專家,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密封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傳動與控制分會第七屆委員會密封專業委員會主任等學術職務。
二、劉大猛
報告題目:固液界面摩擦能量耗散機制
個人簡介:
劉大猛,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青年長江學者。長期從事高端裝備界面能量耗散、檢測、調控的機理與技術應用研究,創新了微結構的界面能量耗散調控技術和超快光譜視覺技術,研制了多型高功率密度驅、傳動基礎件與高分辨質檢裝備,在航空、運載和核電等高技術領域實現成功應用。發表論文92篇,其中SCI收錄85篇(含NC、AM等);授權發明專利45件(含2件美國、英國專利);獲軟著12件;完成技術轉移成果2項,總額740萬。獲2022年北京市自然科學二等獎(排1)、2023天津市科技發明一等獎(排1)、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銀獎(排1)、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等。
三、劉檢華
報告題目:精密裝配中三個基礎問題及研究進展
個人簡介:
劉檢華,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書記,河北省智能裝配與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國家青年拔尖人才,擔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科技委委員,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制造與高端裝備專項”指南專家,中國圖學學會常務理事、數字孿生專委會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精密裝配技術專委會秘書長等,以及《機械工程學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等期刊編委。主要從事數字化制造、精密裝配與檢測等方向研究,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防基礎科研項目、裝備預先研究項目等科研項目5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收錄160余篇,另有EI收錄2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
四、蒲吉斌
報告題目:二硫化鉬摩擦與損傷的表界面行為
個人簡介:
蒲吉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海洋關鍵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青年學組主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耐蝕材料與腐蝕控制分會副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非金屬耐蝕材料專委會副主任。主要從事極端環境新型功能防護涂層跨尺度結構設計及表界面行為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兩機重大專項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20多項,授權發明專利60件,美國專利3件,發表SCI/EI論文200多篇,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國專利獎銀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五、錢林茂
報告題目:芯片異質表面原子級去除機理
個人簡介:
錢林茂,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Jurnal Tribologi期刊共同主編,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副主編,西南交通大學原子級制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納米摩擦學與原子級制造,先后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排名1、4)和二等獎1項(排名1)。
六、王少萍
報告題目:Wear theory and life prediction of friction and sealing pairs of aircraft components
個人簡介:
王少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我國機載系統健康管理與可靠性領域專家,國家級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工信先鋒、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等榮譽多項。長期從事故障診斷、可靠性、機電系統設計與控制、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數字孿生與半物理仿真等方面的基礎和技術研究,主持國家863項目、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用航天項目、XX973課題及民機預研等項目50余項,在機載系統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高可靠性設計與動態可靠性評價、高可靠性服役與容錯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及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15項,出版專著5本,發表高水平論文300余篇,其中在相關領域頂級刊SCI論文150余篇,授權專利50余項,軟件著作權20余項。現任中國航空學會機電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傳動與控制分會常務委員、《航空學報》編委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副主編等兼職。
七、王鉆開
報告題目:界面場匹配理論及能源應用
個人簡介:
王鉆開,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研究及創新)、郭氏集團仿生工程教授以及機械工程學系仿生工程講座教授。擔任《Droplet》雜志的執行主編。獲選為香港工程院院士,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2022-2024)。獲得國際熱科學紀念獎、德國Falling Walls科學突破獎、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中銀香港科技創新獎、香港研究資助局高級研究員、青山科技獎、科學探索獎、第35屆世界文化理事會特別表彰獎、中國政府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和美國材料學會研究生銀獎等多項獎項。
八、徐兵
報告題目:重載高速液壓元件的摩擦學研究進展
個人簡介:
徐兵,浙江大學教授,2001年獲得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目前擔任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流體動力基礎件與機電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國際流體動力學會(GFPS)副主席,IFToMM(中國)副主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工程機械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流體傳動與控制分會副主任委員及液壓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液壓氣動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編委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流體動力基礎件的設計與制造、機電液控制系統集成與裝備研制。曾獲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金委重點項目、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防重點項目等50余項。發表SCI論文10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0余項,主持/參與制修訂國際和國家標準20余項。
九、張晨輝
報告題目:液體超滑機理及應用
個人簡介:
張晨輝,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亞洲摩擦學理事會秘書、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專業委員會委員。擔任國際期刊《Friction》編委、國內核心期刊《中國表面工程》《表面技術》編委。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課題、國防973課題、重點研發計劃和基礎加強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論文1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10余次。長期從事潤滑理論與技術、超滑技術研究,實現的液體超滑成果中多項指標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同時致力于潤滑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先后開發了金屬加工油液、高性能潤滑油等多種產品。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2018年,排名第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8年,排名第8),省部級一等獎3項,獲首屆騰訊基金會科學探索獎(2019年)。
十、朱旻昊
報告題目:緊固連接微動損傷與界面調控研究
個人簡介:
朱旻昊,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南交通大學交通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主要從事摩擦學、表面工程、材料服役安全和國家質量基礎(NQI)研究,其中從事緊固連接相關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近三十年。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等。擔任國際微動疲勞專題會議中國唯一國際執委;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副理事長、摩擦學分會摩擦學設計和標準化專委會主任委員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青、重大儀器項目、葉企孫基金等)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縱向科研項目,出版專著4部、發表SCI和EI檢索論文6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70余件,參編國家標準1項、團體標準10項。
主旨報告與會專家還在持續更新中......
以大會最終確認為準
邀請報告人介紹
(拼音排序)/ PART 5
一、蔡美榮
報告題目:自適應潤滑添加劑的創制及其界面作用機制研究
個人簡介:
蔡美榮,女,博士,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端機械裝備自適應潤滑材料與技術的研究,取得國際有影響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并在軌道交通、風力發電等領域實現了應用。在Chem. Soc. Rev., 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0余篇,共被引用6400余次,h因子47;授權中國發明專利50余件,登記軟件著作權2件;制定團體標準2件。獲“溫詩鑄楓葉獎”;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獲甘肅省杰出青年基金資助;獲甘肅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中國化工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獲第十屆甘肅青年科技獎。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余項。受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旨、邀請等報告20余次。擔任甘肅省化學會團體標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航天材料領域空間潤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新材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擔任《Tribology International》、《摩擦學學報》、《潤滑油》等期刊編委。
二、柴智敏
報告題目:基于定向組裝的電子器件及傳感器制造
個人簡介:
柴智敏,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主要從事微納制造領域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外場作用下原子基元定向輸運機理,提出了表面能誘導、界面對流誘導等多種定向組裝微納制造新原理與新方法,突破了異質表面同質化處理難題,實現了功能材料圖案化、陣列化、原子級、大面積疊層制造,為可穿戴電子器件、柔性顯示等顛覆性應用奠定基礎。
三、陳新春
報告題目:苛刻工況超滑涂層的表界面設計和潤滑特性
個人簡介:
陳新春,清華大學機械系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摩擦與潤滑理論、真空涂層技術等,近年來主要從事極端工況超滑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發展了重載、高低溫、跨環境氣氛等復雜工況下的魯棒性超滑體系。主持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課題、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子任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擔任中國硅酸鹽學會測試技術分會理事、《Friction》、《摩擦學學報(中英文)》、《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青年編委。發表SCI 收錄論文90余篇,他引2000余次,授權中國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參編學術論著2部。獲溫詩鑄楓葉獎、中國發明協會2021年度發明創業獎創新獎二等獎、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獎特等獎。
四、崔海龍
報告題目:高剛度超精密多孔質氣浮主軸關鍵技術及應用
個人簡介:
崔海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制造工藝研究所研究員,超精密研究中心副主任,成都基地管理辦副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重點專項專家、國家“優青”、四川省“杰青”、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極端制造》期刊編輯部主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極端制造分會副總干事。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等多個項目,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授權專利20余項,獲得多項省部級獎勵。
五、鄧雯麗
報告題目:表面化學特性調控構筑魯棒性高壓超滑
個人簡介:
鄧雯麗,助理研究員,清華大學高端裝備界面科學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極端工況下高端裝備運動界面基礎摩擦學與前沿固體碳基材料超滑理論與技術研究。已在強韌性、耐高溫及超耐磨固體塊材體系的構建、真空氣相沉積硬質涂層設計合成、納米結構化表面改性、極端工況固體超滑技術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雜志上發表SCI論文3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6項,參與書籍編著1部。獲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及中國發明協會二等獎1項。兼任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期刊青年編委。
六、賈丹
報告題目:基于滾/滑協同鋼軌高速自適應打磨機理及表界面調控
個人簡介:
賈丹,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特種材料表面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入選湖北省“青年拔尖”、武漢英才。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常務理事、副總干事,摩擦學青年組委副主席,《中國表面工程》、《材料保護》青年編委。長期從事材料失效與防護前沿技術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JD計劃課題等項目10余項;在ACSAMI、 Tribology international等權威期刊發表論文84篇,授權國家/國際發明專利 26項授權,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
七、江亮
報告題目:面向超滑應用的基礎件原子級拋光研究
個人簡介:
江亮,西南交通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原子級拋光研究。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9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7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4/8)、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8/12)、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佳作獎。
八、李斌
報告題目:生物界面摩擦機制與調控
個人簡介:
李斌,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潤滑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洪堡學者,國家級人才項目獲得者, 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二層次)”,現主要從事生物潤滑材料研究。2009年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5年于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15-2022年分別在德國萊布尼茲新材料所(INM)和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做訪問學者及博士后研究;荷蘭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訪問學者(2025年1-4月)。共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其中包括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Sci.,Prog. Poly. Sci.,Acc. Chem. Res.,Mater. Today Bio,Small等學術期刊。
九、李津津
報告題目:基于固體涂層和液體分子耦合作用的超滑研究
個人簡介:
李津津,機械工程系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機械潤滑理論、超滑技術研究工作。主持了JKW基礎加強計劃項目課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余項。以第一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atter、AFM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SCI學術論文80余篇,他引4000余次, H因子45,申請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余項。擔任Friction、Lubricants等期刊的編委,受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17次。2021年入選了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2018年入選了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才工程,并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和“溫詩鑄楓葉獎-優秀青年學者獎”,曾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結題項目和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等獎勵。
十、林世權
報告題目:摩擦電致化學反應與智能傳感
個人簡介:
林世權,主要從事摩擦起電、智能表界面以及微液滴起電與化學相關工作。近年來在NC、PNAS、JACS、AM等機械與化學領域期刊發表30余篇一作/通訊文章,總引用4300余次,H因子32;獲溫詩鑄楓葉獎、小米青年學者稱號,入選斯坦福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主持高端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自然青年/面上項目。
十一、劉杰
報告題目:柔性高分子潤滑界面
個人簡介:
劉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獎一等獎(4/5)。2017年,在中科院化學所取得博士學位;2017-2021年,在德國馬普高分子研究所開展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職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實驗室。長期從事功能表界面材料及控冰材料領域的科研工作,主要通過界面分子設計,降低冰等固體、液體及生物質在表面的黏附性,揭示界面粘附和脫附分子機制。在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Proc. Natl. Acad. Sci. USA、Matter等國際高影響力期刊上發表論文35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1項。受聘為中國化學快報(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編委。
十二、劉亞華
報告題目:仿生表面流體高效輸運研究
個人簡介:
劉亞華,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 遼寧省“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獲Microsystem & Nanoengineerting優秀青年科學家獎、香港青年科學家獎、美國材料學會杰出研究生銀獎和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等獎項或榮譽稱號。主要從事工程和材料交叉學科的研究,著重于采用仿生手段,對超浸潤結構和材料進行設計與開發,取得多項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應用前景的創新性成果,在表面抗結冰、減阻、防生物粘附和高效傳熱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其中,在開發的具有彈簧效應的超浸潤表面上獲得的最短固液接觸時間創造吉尼斯世界記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Science Advance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多次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做大會報告。
十三、劉宇宏
報告題目:二維材料摩擦能量密碼
個人簡介:
劉宇宏,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長聘教授/博導。長期圍繞微納制造中的界面摩擦行為及超滑開展基礎理論及技術創新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面上、原創探索計劃和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及課題,作為骨干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技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等。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出版專著3部,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6項。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北京市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特等獎,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獎二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等成果獎勵。擔任《機械工程與技術》編委、Friction期刊編輯和Journal of Functional Biomaterials期刊Guest Editor等學術職務。
十四、孟祥慧
報告題目:發動機磨損演化分析與試驗驗證
個人簡介:
孟祥慧,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于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MIT機械系訪問學者。長期從事動力裝備摩擦學建模、在線測試和低摩擦設計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工信部低速機摩擦與潤滑課題、船用發動機重大專項課題、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等共40多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0多篇,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常務理事、國際雜志《Friction》編委、中國內燃機學會新材料與表面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研究成果在船舶動力、車用動力、壓縮機、減速器、風電軸承等產品領域獲得了應用。
十五、穆曉柯
報告題目:解析納米尺度非晶物相結構的電子顯微學方法
個人簡介:
穆曉柯,蘭州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教授,國家級青年人才,國家重點聯系專家青年項目獲得者,萃英學者,甘肅省領軍人才。從事電子顯微學技術和方法的開發及在材料科學的應用。為解決非晶納米材料的結構表征難題,開創了納米尺度原子對函數成像(STEM-ePDF)方法。曾作為先進電子顯微方法學課題組長工作于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KIT),主持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和亥姆霍次成像平臺(HIP)顯微方法開發項目。后加入位于荷蘭Eindhoven的Thermofisher公司FEI電子光學部,負責針對先進半導體制程的表征以及新方法的探索。2023年底回國入職蘭州大學。
十六、任志英
報告題目:金屬橡膠材料及其超潤濕界面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
個人簡介:
任志英,福州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入選福建省閩江教育領軍人才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層次人才(B類)、教育部聯合基金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振動工程學會人因振動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等。長期從事高端裝備減振降噪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包括重點項目1項)、國防類項目、省部級項目以及核電等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30余項,在Adv. Func. Mat.、MSSP、Friction、Trib. Inter.、Wear、機械工程學報等發表論文100余篇。科學出版社出版專著1本;授權國家專利8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57項,軟件著作11項,5項發明專利實現許可。成果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發明協會創業創新二等獎各1項。
十七、孫清超
報告題目:界面非均衡接觸/滑移狀態在位測試與評價
個人簡介:
孫清超,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重大裝備設計所所長,遼寧省數字化設計與智能裝備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中天連接研究院副理事長、中國圖學學會數字孿生專委會常務委員、全國精密裝配委員會委員、中國軸承及配件產業聯盟副秘書長等。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性能靜/動連接技術。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類項目、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中央高校團隊領軍人才項目、遼寧省重大專項課題等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SCI/EI刊源論文80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50余項、美國發明專利10余項。研究的靜/動連接測試技術與裝備、試驗技術與裝備、性能預測與優化軟件、裝配工藝技術等在航空、航天、精密儀表、基礎零部件等領域得到應用。獲機械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GF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航天科技集團進步一等獎1項、大連理工大學學術成果特等獎1項等。
十八、孫玉標
報告題目:基于數控切削中的噴霧冷卻技術數值模擬研究
個人簡介:
孫玉標,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英國牛頓學者。2018從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機械系獲得博士學位,于2019-2021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21-2023年獲英國皇家學會資助前往劍橋大學工程系從事人工智能方面研究。本人長期從事流動換熱、空氣動力學、人工智能、表界面現象以及儲氫材料開發等方面研究,主持國內外十多項科研項目,包括英國皇家學會資助的牛頓基金和國際交流合作創新基金等。獲授權發明專利2 項,出版英文學術專著一部,并且擔任五個國際期刊編委。榮獲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和歐盟頒發的瑪麗-居里研究優秀獎等。
十九、唐偉
報告題目:固液起電界面的電子轉移與催化機制
個人簡介:
唐偉,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獲得北京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近年來致力于界面電子轉移與穿戴電子器件的研究,以通訊/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ACS、Angewandte等,SCI引用超1.2萬次,h 因子60。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F創新特區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等。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Elsevier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年度影響力排行榜,獲評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技術發明二等獎,成果入選2023年度中關村論壇(國家級平臺)百項新技術等。
二十、王文健
報告題目:復雜運營環境下軌道交通輪軌界面摩擦學行為與面臨挑戰
個人簡介:
王文健,西南交通大學揚華特聘教授、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先后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20)、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2023、2024)、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21)。主要從事軌道交通輪軌摩擦學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重點合作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航空科學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2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2)、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3)、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排名1)等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00篇(JCR1區70篇),申請PCT國際專利3件,授權發明專利28件,第一作者出版專著2部。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智能運維分會委員、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及表面工程專委會主任委員。
二十一、王文中
報告題目:滑動電接觸熱力電耦合建模研究
個人簡介:
王文中,北京理工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Friction》、《Journal of Tribology》、《軸承》雜志副主編,《摩擦學學報》編委。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機械傳動分會委員。長期從事潤滑/摩擦/磨損、多層/功能梯度材料熱電磁彈多場耦合接觸建模、滾動軸承/齒輪等關鍵基礎零部件的動力學建模與實驗測試研究。發展了多因素耦合潤滑/接觸/磨損模型、開發了基于球環/真實軸承結構的高速軸承潤滑性能測試平臺和計算軟件,應用于高速機床主軸軸承、航天軸承等的優化設計與性能分析。承擔了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國家重點研發課題等科研項目。發表論文SCI收錄論文120余篇。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機械工業聯合會二等獎等;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二十二、王永欣
報告題目:金屬陶瓷涂層海水環境中的腐蝕磨損行為
個人簡介:
王永欣,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海洋關鍵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獲得者。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磨蝕與防護技術專委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青年學組特邀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表面技術裝備學組特聘專家,《Corrosion Communications》、《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摩擦學學報》青年編委。主要從事極端工況表面防護涂層材料與及技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0余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等各類項目20余項,獲得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寧波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二十三、文震
報告題目:表界面摩擦電式力傳感材料與器件
個人簡介:
文震,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助理,蘇州國家實驗室科研部高級項目主管(江蘇省第十七屆科技鎮長團掛職)。主要從事納米傳感材料、摩擦傳感界面、智能傳感器件等方面研究,至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20篇,撰寫學術專著3章,總引用超過17000次,h因子為70,已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8項,其中10項已轉讓。近五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等,入選了江蘇省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333工程”、江蘇省優青、江蘇省科協青托工程、江蘇省科技副總、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等,榮獲2024年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發明獎、2023納米材料杰出青年學者獎、2023先進納米能源獎、2022年度微系統與納米技術峰會青年科學家獎等;目前擔任Nano Energy編輯、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Chinese Chemical Letters、Exploration和Nano-Micro Letters等期刊青年編委。
二十四、吳嘉寧
報告題目:仿生界面智能設計與制造
個人簡介:
吳嘉寧,中山大學先進制造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近年來,研究主要圍繞仿生界面與制造展開。近年來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PNAS, NSR, AM, AFM, ACS AMI, IEEE/ASME TMECH, Soft Robotics等期刊發表通訊/一作論文70余篇(封面論文7篇),授權專利15項。
二十五、夏煥雄
報告題目:精密裝配的界面問題思考
個人簡介:
夏煥雄,北京理工大學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圖學學會智能工廠專委會和數字孿生專委會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精密裝配專委會委員、北京粘接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精密裝配、膠粘連接、以及多場耦合建模仿真等方向的研究。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面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題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JKW基礎加強計劃領域基金項目、以及多項國防基礎科研項目課題等。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8篇,授權發明專利16件。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排2/15)、行業協會科技進步特等獎(排1/15)、上銀優秀機械博士論文獎、小米青年學者稱號等。
二十六、肖晨
報告題目:機械化學能量復合驅動原子級去除機理研究
個人簡介:
肖晨,西南交通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四川省高層次人才計劃,長期從事半導體先進制程和高端光刻機關鍵部件超精密制造與運維延壽研究。曾任世界光刻機巨頭荷蘭ASML納米光刻先進研究中心博士后、阿姆斯特丹大學物理系博士后、客座研究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工系訪問學者。發表Nano Lett.、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arbon、JACS、PRL等論文70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訊作者SCI論文3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四川省科技廳等多項課題。曾獲得機械工程領域博士論文“上銀優博”優秀獎、第 14 屆國際機構學和機械科學聯合會最佳研究論文獎、2023 年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摩擦學領域年度唯一)、第21屆世界磨損大會最佳海報獎。
二十七、巖雨
報告題目:微動摩擦對縫隙腐蝕的影響
個人簡介:
巖雨,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物理學會會士。目前擔任聯合國發展計劃署-亞太地區腐蝕與防護中心主任。主持包括重點基金在內的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表論文188篇。目前擔任SCI收錄期刊《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主編。獲中國授權發明專利10項和美國發明專利1項,已轉讓4項專利。曾獲國家優秀留學生獎、國際摩擦學青年獎、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獎、全國優秀科技指導教師獎等,入選歐盟“瑪麗居里”人才計劃、北京市“英才”計劃和內蒙古“草原英才”計劃。目前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和表面工程分會委員。
二十八、鄒海洋
報告題目:摩擦靜電序列的定量表征及其機理
個人簡介:
鄒海洋,四川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入選海外國家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納米功能材料,能源轉換與收集,傳感系統,柔性電子學,壓電電子與光電子等,取得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目前發表SCI論文62篇,篇均影響因子21.83,總引用超11,000次,h-index 41。包括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其中3篇熱點論文,10篇高被引論文。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2%頂尖科學家榜單。被授予國際科學組織Vebloe協會會士。獲得美國發明專利4項,其中1項獲授權轉讓,并獲得來自全球風險投資集團8.9億美元融資,成為估值15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并在美國馬薩諸塞州,伊利諾伊州和佐治亞州等投資10億美元建廠投產,成果轉化獲得彭博社、紐約時報、雅虎等權威媒體和州政府官方報道。
邀請報告與會專家還在持續更新中......
以大會最終確認為準
分會聯系方式
會議聯系人:
趙軍,zhaojun@bit.edu.cn,
18611732785(電話),249692101(微信)
王永富,yongfuwang@licp.cas.cn,
13681484712(微信同號)
韓天翼,hty16@tsinghua.org.cn,
18810378317(微信同號)
江亮,jiangliang@swjtu.edu.cn,
18982092882(電話),386769221(微信)
分會論壇一覽
分會講習班一覽
注冊投稿
會議網站:
重要日期
論文接收截止:2025年3月31日;
交費優惠截止:2025年3月31日。
責任編輯:趙子祎
責任校對: 惲海艷
審 核: 張 強
JME學院簡介
JME學院是由《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2018年創建,以關注、陪伴青年學者成長為宗旨,努力探索學術傳播服務新模式。
歡迎各位老師掃碼添加小助理-暖暖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學院官方群!
歡迎關注JME學院視頻號~
尋覓合作伙伴
有一種合作叫做真誠,有一種發展可以無限,有一種伙伴可以互利共贏,愿我們合作起來流連忘返,發展起來前景可觀。關于論文推薦、團隊介紹、圖書出版、學術直播、招聘信息、會議推廣等,請與我們聯系。
感謝關注我們!我們《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將努力為您打造一個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的學術媒體!
版權聲明:
來源:表界面。
特別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益。
微信投稿、轉載等:
聯系人:暖暖
電話: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網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號:jmewecha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