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深音樂劇人費元洪的新書《一聽就懂的音樂劇》近日由三聯出版社出版。書中介紹了《劇院魅影》《貓》《悲慘世界》《等36部來自英、美、法、德、俄等國的音樂劇代表作。其中既有成功制作,亦不乏失敗的案例。內容包含創作背景、音樂構思、舞美設計、文化內涵,以及商業模式、運營管理方面的總結。
最早的音樂劇字幕是人工打上去的
費元洪是國內資深舞臺演藝策劃、管理者、制作人、歌詞譯配,目前供職于上海文化廣場,引進并運營《巴黎圣母院》《伊麗莎白》《莫扎特》《劇院魅影》等幾十部世界經典音樂劇來華演出。
3月29日的讀者見面會上,他說起20多年前自己投身音樂劇行業的故事。“《悲慘世界》第一次到中國,是我翻譯的劇本。我還記得在上海大劇院很昏暗的小角落,我在打字幕——當時,大家看到的現場字幕都是人打出來的,不是機器。”
給音樂劇配字幕是個技術活。費元洪回憶,當時自己是逐字逐句翻譯的,“一個導演看了我的翻譯說你翻得太復雜了,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翻出來,字幕打得太快,正面是舞臺,側面是字幕,兩、三秒換一屏觀眾的頭會一直在轉,現場看就像養雞場一樣。看似把所有的意思都翻譯出來了,其實影響了大家對現場的觀感。主次要分清楚,字幕是次,舞臺表演是主。后來確定的字幕版本相比之前刪減了一半多,兩、三秒換一次字幕延長到了七、八秒換一次字幕,這樣大家觀感舒適一點。”
德奧的音樂劇可能更接近中國的審美表達
費元洪所在的上海文化廣場引進了很多不同風格的音樂劇,其中既有百老匯、西區為主的英語音樂劇,也包括德奧、法語以及其他小語種的音樂劇。費元洪注意到,許多小語種的音樂劇在中國是非常受歡迎,而且近幾年法語音樂劇和德奧音樂劇開始在中國走紅。
“我覺得它背后觸及了一些審美上的東西,比如中國的寫意的審美,比較喜歡用詩詞歌賦表達情感,這些跟法國和德奧的戲很接近。但是你去看百老匯的很多戲,它的歌詞就非常直白甚至特別生活,但是過于生活的結果就是這是你的生活跟我的生活沒有關聯,我們之間差距很大,我很難跟你共情。但你的故事如果充滿了詩歌化的東西,充滿了高于生活的表達,或者一些悲劇性的表達,我就很容易跟它產生共情,因為這屬于人類共同的情感。德奧的音樂劇就是擅長這方面,旋律綿長又有很長的詩歌性,又有很深的哲理性,中國人也很喜歡有深刻哲理的東西。”費元洪認為,觀眾在欣賞音樂劇的過程也是深入多元了解音樂劇豐富面貌的過程。
時代決定了中文改編版在中國行不通
“有了參照,反過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想我們中國自己音樂劇的風格是什么樣的。”費元洪梳理中國音樂劇的發展過程:“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音樂劇方面做過一些嘗試,90年代也做過一些引進、合作的嘗試。那個只能叫嘗試,因為那時候我們的市場還沒有準備好去接受音樂劇。”費元洪介紹,最早的中文版音樂劇是中央歌劇院的《異想天開》和《推銷員》,當時曾到全國三、四十個城市演出,“但沒有任何水花,估計都是送票”。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際間音樂交流逐漸增多,通俗音樂開始出現,我們開始學習制作音樂劇。但學著學著發現百老匯的很多東西沒辦法照搬過來,我們做了很多中文版音樂劇在商業上是失敗的。”費元洪認為,問題在于“時代決定了這些戲在當下中國行不通——要么是故事過時了,要么是我們的年輕人已經有新的想法,喜歡更新的戲劇。”
許多經典音樂劇中文版無法成功原因之一是“我們中國人好像不太能接受東方臉去演一個西方角色,這是日韓都不存在的問題。”比如音樂劇《貓》,日文版的貓票房非常好,日本觀眾也接受日本人扮演西方角色的設定。但《貓》制作中文版的時候,觀眾就不認可這種設定。《媽媽咪呀》中文版,《劇院魅影》中文版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這說明我們的生態跟日韓是很不一樣的。”費元洪分析其中原因在于“原版引進太多了,以至于觀眾認為中文改編版不正宗。”
國風音樂劇站在了風口上
換個角度想,這其實是個機會。“中國人演中國自己的戲,哪怕唱功差一點,表演沒那么好,觀眾也不會質疑它的正宗性。這就是我們一個新時代的特點。國風音樂劇這些年興起就是找到了一個很強的出口,可以充分表達,又體現中國東方審美,觀眾又特別認同,還可以開各種古代人物的現代笑話,大家都覺得很開心。所以這就是一個中國特色,說明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審美的力量之強,是深埋于每個人心里的。”
除了審美,中國原創音樂劇在制作、呈現上也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中文音樂劇必須打字幕。為什么?“因為不打字幕聽不清唱什么。”費元洪指出,中國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點使得它的辨識度非常難。我們不僅是通過發音而且通過語調來辨識一個詞,所以必須打字幕。中國人看連續劇都是看字幕,中國人眼睛很厲害,一目十行。但你要聽,對不起,中國的語言不適合在音樂中聽,特別是音調的語言。
國產原創音樂劇的興起還有賴于“我們音樂劇的市場起來了,觀眾愿意為自己國家的音樂劇買單。“費元洪注意到,許多來上海文化廣場看戲的觀眾,住的是一、兩百塊的旅店,但買的是一、兩千塊的票子,目前上海的音樂劇票房已遠超話劇,“這很重要,首先來自于個體的自主性,這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就是你知道你在買什么,你愿意為什么而買單,這樣的人要足夠多,才可以讓這個產業起來。”費元洪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