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財經五月花|作者:康愷|編輯:張威|版面編輯:康愷|題圖來源:Pexels
摘 要
周小川還表示,在鼓勵新能源、轉型金融支持過程中,需要花更大的努力注意價格機制,同時配合價格機制增強排放計量、排放標準、排放透明度和可監督性
在3月25日—28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忙碌地穿梭在多個能源轉型的論壇之間。
論壇上與周小川對話的嘉賓來自各行各業:亞洲各國央行行長、主權投資和私募投資機構負責人、國際組織首席代表以及能源企業的董事長。在能源轉型領域,他們分別代表著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和實踐者,一同勾勒著行業發展圖景。
對于如何更好地促進能源轉型,作為一名央行前行長,周小川給出的建議是:需優化價格機制。“這里面就涉及價格、激勵機制,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投資者的問題。”他說。
具體而言,能源轉型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如何促進電網更多地調用綠色電力。在周小川看來,綠色電力涉及發電、輸送、儲能等多個環節。目前,這背后的價格機制還沒有理順,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沒有充分體現在電力價格里。在此問題上,他建議可借鑒國際經驗。
此外,周小川還表示,通向凈零的過程中不是直線前進的,不能說有排放都不投了。而是說,有排放但排放減少也會助力達成整體凈零排放目標,對仍有排放的項目也需融資。
“轉型金融不能只要求金融機構提高覺悟,賠錢也得做。實際上,這是不可持續的,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金融系統不穩定。”周小川在3月28日的一場分論壇上說道。一般而言,幫助傳統碳密集型行業以及高碳企業實現低碳轉型的投融資被視作轉型金融范疇。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個能源轉型的討論中,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現身于這些論壇的臺上臺下。他稱,轉型金融需要提供激勵機制,同時各國應協調、重視綠色金融共同分類標準。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攝/康愷)
免費碳配額發放過松
對于能源轉型而言,一大關鍵問題在于,如何促進電網更多地調用綠色電力。所謂綠色電力,是指符合國家有關政策要求的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所生產的全部電量。
在周小川看來,這一方面需要加強電網的能力建設,另一方面則要讓電力系統體制做出優化選擇。
“綠色電力涉及發電、輸送、儲能等多個環節,要明確哪一些環節對應獨立核算、是追求盈利的實體,哪一些環節可能做不到。目前,這個價格機制還沒有理順,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成本沒有充分體現在電力價格里。”他稱。
周小川表示,二氧化碳成本打進去以后,就會使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電力價格更高一些。相對而言,綠色電力就變得相對更便宜一些。“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電網自身調度優化的積極性,以消納綠色電力。同時,需求側的響應也不可或缺。”
實際上,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上線交易。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3億噸,累計成交額430.33億元。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
不過,在周小川看來,雖然中國建立了強制的碳排放權市場和自愿碳市場,但還較為初步。
“一個主要的問題在于,免費碳排放額發放過松,原有的碳排放都能夠在下個年度獲得免費碳排放額,這樣就使得市場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市場的作用發揮好了以后,這一機制能夠為綠色電力的共建與共享發揮積極的作用。”他說。
2024年10月,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就《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答記者問時表示,全國第二個履約周期配額盈余(發電)企業平均每家盈余配額約14萬噸,按2023年平均碳價計(68元/噸),相當于獲得952萬元經濟激勵;配額短缺(發電)企業平均每家短缺配額約12.5萬噸,相當于付出850萬元的履約成本。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一個發電企業而言,彼時的碳排放成本相對較低。
周小川表示,在上述問題上,中國需要向很多其他國家學習。“我們看歐洲包括亞洲有一些其他國家對需求側的響應非常重視。一個原因是中國的居民用電比例占得比較低,目前大概是17%左右,但在逐漸增長。另外,還有好多是消費型用電也算到工商業用電里了。”他說。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中國氣候變化事務原特使解振華。攝/康愷 )
不能賠錢做轉型金融
周小川還表示,在鼓勵新能源、轉型金融支持過程中,需要花更大的努力注意價格機制,同時配合價格機制增強排放計量、排放標準、排放透明度和可監督性。
他還稱,通向凈零的過程中不是直線前進的,不能說有排放都不投了。而是說,有排放但排放減少也會助力達成整體凈零排放目標,對仍有排放的項目也需融資。
這一觀點與他2024年6月的一場演講相呼應。彼時,他稱推動能源轉型要進行資源優化配置。除通過價格調節實現當期電力供求平衡、推動減排,還要考慮如何引導研發和投資,這當中涉及金融行業和投資界如何做出響應的問題。
“轉型金融不能只要求金融機構提高覺悟,賠錢也得做。實際上,這是不可持續的,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金融系統不穩定。”周小川于3月28日的一場分論壇上說道。
從微觀視角來看,周小川表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當前的一大問題在于,金融業并不愿意貸款或者投資支持煤炭的靈活性改造。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光伏、風能等新能源在中國的發電量逐步上升,但仍存在間歇性發電不穩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仍需要煤炭等傳統能源對新能源調峰。
“新能源發電是間歇的。在缺電時,煤電就可以補一點。不缺電時,煤電就可以少發一點或者停下來。”周小川稱。
對于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周小川建議,應將煤炭的靈活性改造與“容量電價”制度相結合。“容量電價”本質是計算一個均衡價格,如此一來便保證了投資的回報預期。
2022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行局曾組織主要中央發電企業和部分國有大型銀行召開座談會,研究交流金融支持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工作。此后,“三改聯動”頻繁出現在有關能源領域的工作部署中。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再次強調,要持續推動煤電“三改聯動”和落后產能淘汰。
經改造后,煤電機組實現啟停速度提升與最低發電負荷降至30%以下。由此,發電機器雖在運轉,但其發電量比較小,起到對電網靈活性調節的補充性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提出,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對煤電實行兩部制電價政策。該機制通過政府承諾的長期價格保障,確保靈活性改造的投資回報。傳統煤電依賴電量收益,但轉型后發電小時數可能降至數百小時,容量電價則以機組調峰能力為定價依據,將減排的社會效益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價值。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