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劉汕
進入早稻育秧關鍵期,來到湖南省湘潭縣排頭鄉的育秧大棚,只見幾臺循環式運動育苗設備緩緩運轉,青翠秧苗交替沐浴陽光和水肥,在秧盤中茁壯生長。一旁的煉苗區里,數萬盤裝滿秧苗的秧盤整齊排列,遠遠望去,滿眼新綠。
“目前大棚里共有8臺育秧機,一臺每批次(10天)可育440畝秧苗。”湘潭縣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水平介紹,通過引進機械化育苗設備與水、溫控裝置,整個育秧的效率提高了不少,今年,合作社大棚除了培育自耕稻田所需的秧苗,還將為26000畝稻田提供育秧服務。
“過去都說育秧是靠天吃飯,現在我們的農業生產可以‘知天而作’,風險小了,效率還高了。”彭水平笑道。
春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煉苗室。人民網 劉汕攝
“嗡嗡——”隨著螺旋槳急速旋轉發出的低音,載有近50斤復合肥的無人機垂直升空,種糧大戶周柳站在田埂上熟練地操作遙控器,僅一分多鐘,便完成一次施肥作業。
周柳是易俗河鎮谷紅村“90后”新農人,2023年開始接觸水稻種植,今年他與其他村民合作種植了1400畝糧田,準備利用現代化數控設備“大展身手”。
“像這個無人機,一天可以完成近300畝的糧田施肥,效率比人力高了十幾倍。”周柳簡單算了一筆賬:使用無人機,1400畝的田地施肥只需要2個人運肥、1個人加肥、1個人操作,4個人5天便可完成,既節約了人力成本,也有利于春耕搶早。
旋耕機、無人機、插秧機、收割機……現在,周柳所在的湖南四合生態農業公司農機庫里,村集體購置的機械設備成為村里生產的好幫手。“自己買的話需要上百萬,現在我們提供保姆式服務,散戶支付成本價,就能獲得育苗、機插、收割全程一條龍服務。”周柳說道。
無人機施肥。人民網 劉汕攝
科技賦能,讓春耕備耕既提速又提質。
“抓早稻集中育秧是眼下農業工作的一大重點,為繼續推進集中育秧設施建設、擴大集中育秧面積,縣里統籌整合糧食產業發展資金,對早稻專業化集中育秧核心主體所需種子、農膜、秧盤等按照100元/畝(大田面積)的標準進行補貼,對集中育秧設施建設主體按照總投資額的10%落實縣級配套補貼,向科技要產量、要出路,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沃土。”湘潭縣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排頭鄉南下村,57歲的種糧戶王文斌一大早便起來到地里看水。“前幾天‘倒春寒’,我們通過提前灌水、排查隱患,做好保溫工作。”王文斌介紹,當地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種糧戶提供技術支持,自己通過微信群,能夠提前獲知天氣信息以及耕作提示。
“秧好半年禾。通過縣里組織,我們這些大戶也會聚在一起,就如何應對大降溫、使用新機器等方面進行交流,畢竟秧苗育得好,收成才會好呦。”王文斌開心地表示,現在自己有6臺旋耕機平整土地,正在努力做好插秧前的土地準備工作。
早稻備耕忙,沃野春意濃。
為護航農業生產,湘潭縣146名農技干部對322個村(社區)實行“包村聯戶”網格化管理,全過程提供“一對一”技術跟蹤。縣鄉兩級農技骨干成立“春耕技術服務團”,在浸種催芽、播種育秧、肥水管理等關鍵環節開展“田間課堂”30余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種糧大戶3000余人次。
“下一步,我們將緊盯4月底前全面完成早稻栽插的目標,持續強化農資調度、農機保障和技術服務,以春耕‘開門穩’助力全年糧食產量突破60.39萬噸,奮力打造全省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標桿區。”湘潭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