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領域,甲狀腺癌被納入 “癭瘤” 的范疇。中國古代典籍對 “癭” 的記載源遠流長。早在《說文》中就明確指出:“癭,頸瘤也。” 不難看出,古人所提及的 “癭”,涵蓋了現代醫學中的甲狀腺腫瘤。
中醫學依據不同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將癭瘤細致分類,常見有五癭之說。《圣濟總錄》記載:“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是為五癭。” 其他醫籍中多稱 “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甚至還有 “水癭”“土癭” 等說法。宋代陳無擇所著《三因方》對五癭臨床表現有詳細描述:“堅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癭;皮色不變,即名肉癭;筋脈露結者,名筋癭;赤脈交絡者,名血癭;隨憂愁消長者,名氣癭。” 這些描述,為后世認識甲狀腺相關疾病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醫對甲狀腺癌病因有著獨特見解。古人云:“石(癭)與泥(癭)則因山水飲食而得之。” 又提到 “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 可見,古人認為病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水土因素,二是情志方面的憂患。這與現代醫學發現高原碘缺乏地區甲狀腺腫瘤發病率高的觀點不謀而合,而西方醫學直至二十世紀初才提出缺碘可引發甲狀腺腫瘤。此外,中醫尤為重視精神因素,認為長期的憂患等情志內傷,會致使肝脾氣逆,臟腑功能失調,痰濁內生,氣郁與痰濁長期積聚并淤滯成毒,最終,氣滯、痰濁、瘀毒等相互糾結于頸部,從而引發本病。
基于這些認識,中醫在治療甲狀腺癌時,秉持理氣解郁、化痰軟堅、行瘀解毒等原則。通過調理病患身體的氣血、痰濕與瘀滯狀態,達到緩解癥狀、控制病情發展的目的。在中醫看來,治療不僅僅是針對疾病本身,更是對病患整體身心狀態的調整。所以,當面對甲狀腺癌這一病癥時,從傳統中醫對 “癭瘤” 的研究出發,能為病患帶來更多樣、更全面的治療思路與方案,助力病患重獲健康。
【名醫檔案】
武春青,生于醫學世家,祖上乃清代御醫,自幼深受中醫文化的熏陶,對中醫理論和實踐有著深厚的理解與領悟。在腫瘤、甲狀腺臨床領域深耕二十余載,憑借對中醫的熱愛與執著,積累了豐富且獨到的臨床經驗。
其醫術精湛,尤其擅長運用中醫方法治療乳腺癌、甲狀腺癌、肺癌、胃癌、腸癌等各類惡性腫瘤,以及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等疑難雜癥。在治療過程中,武春青醫生充分發揮中醫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優勢,為眾多患者緩解病痛,重燃生活希望,以不凡的中醫醫術在腫瘤和甲狀腺疾病治療領域獨樹一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