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3月30日,蘇丹記者工會發(fā)布的一則聲明讓人震驚卻又無比沉重:全國約90%的媒體基礎設施已被毀滅,至少29家媒體總部被徹底夷為平地,全國紙質報刊停刊,廣播電視臺大量停運,新聞行業(yè)近乎癱瘓。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蘇丹卻重新跌入了“沉默黑洞”。沒有報紙,沒有電臺,沒有電視,曾經(jīng)記錄歷史的筆桿,被炸彈掀翻;曾經(jīng)傳遞聲音的麥克風,被槍口封堵。而所有關于戰(zhàn)爭的真相,也一并被埋進塵埃與廢墟之中。
這不是單純的信息中斷,這是一次系統(tǒng)性的輿論滅絕。戰(zhàn)爭本就殘酷,但當它開始將手伸向新聞與信息系統(tǒng)的時候,它的殘酷便升級為赤裸裸的全面控制。而這,恰恰是蘇丹武裝沖突最可怕的一面,不僅僅只是坦克碾過街道。
蘇丹的媒體災難不是意外,而是有組織、有步驟地被清除。自2023年4月15日蘇丹武裝部隊與快速支援部隊爆發(fā)沖突以來,蘇丹不僅成為全球最被忽視的人道主義危機之一,也成為記者最不安全的戰(zhàn)場。沒有哪一方在乎新聞自由,沒有哪一派容忍媒體監(jiān)督。在沖突持續(xù)近兩年之際,雙方不約而同地將媒體視為敵人,不是用來報道的工具,而是需要摧毀的“戰(zhàn)場目標”。
最令人感到諷刺的就是,蘇丹這場血腥內戰(zhàn),幾乎在“寂靜”中蔓延了整整兩年。近3萬人死亡,1290萬人流離失所,卻幾乎從未在國際主流輿論中占據(jù)哪怕一個頭條。西方媒體對蘇丹的態(tài)度從來不是“關注”,而是“遺忘”;不是“介入”,而是“選擇性失明”。烏克蘭沖突可以占據(jù)屏幕每一寸像素,加沙問題可以反復發(fā)酵,但蘇丹卻只能成為地圖上無人問津的一塊焦土。
而現(xiàn)在,連蘇丹人自己也無法發(fā)聲。全國所有報刊停印,這是該國新聞史上從未有過的“滅絕時刻”。這不是一次技術故障,也不是一場經(jīng)濟危機,而是戰(zhàn)爭摧毀言論自由的實錘。而更讓人絕望的是,這種沉默幾乎沒有人譴責,沒有國際記者聯(lián)盟的緊急大會,沒有聯(lián)合國的特別聲明,沒有所謂“民主燈塔國家”的嚴正抗議。
其實背后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場不涉及大國利益的戰(zhàn)爭。這是一塊“可犧牲”的非洲土地。在國際體系的選擇性關切中,蘇丹人民的死活、蘇丹媒體的崩塌,并不構成“全球秩序”必須回應的議題。相反,它被迅速歸類為“內政問題”“部族沖突”“地區(qū)性災難”——而這些標簽的本質,是放棄援助的借口,是放棄報道的遮羞布。
此刻的蘇丹,不僅是人道主義廢墟,也是輿論意義上的“黑洞”。沒有媒體,就沒有真相;沒有真相,就沒有記憶;沒有記憶,未來只會在重復血腥的空轉中繼續(xù)沉淪。蘇丹人的死亡,變得“無法驗證”;戰(zhàn)爭罪行,變得“無從記錄”;幸存者的呼救,在沒有廣播電臺和報紙的時代,變得比子彈還輕。
而蘇丹的“沉默災難”,還只是是全球新聞自由倒退浪潮中的冰山一角。在越來越多的沖突中,記者被“非軍事化”,媒體被“戰(zhàn)時清算”,信息被“戰(zhàn)略打包”。新聞成為政權工具,報道淪為戰(zhàn)爭手段,“真相”只剩下服從強權的那一面。這種趨勢,正在從第三世界蔓延到全世界。
而國際社會對此,仍然是沉默。沒有問責,沒有壓力,沒有代價。甚至連一項專門用于保護戰(zhàn)地記者的聯(lián)合國機制都遲遲難產(chǎn)。這個世界,在烏克蘭問題上可以因一名攝影記者被炸而群情激憤,但對蘇丹數(shù)十家媒體被夷為平地、整個行業(yè)陷入崩潰,卻只留下冰冷的“局勢復雜,不予置評”。
蘇丹記者工會用殘存的聲音向世界發(fā)出呼吁:“我們失去了聲音。”這是一句足以寫進新聞史的悲憤之語,也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打在那些高唱言論自由、新聞獨立的西方價值臉上,也打在這個越來越麻木、選擇性憤怒的全球輿論共同體臉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