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癱瘓患者用大腦信號指揮機械臂寫下“中國”兩個大字,當手臂殘疾患者用意念操控外骨骼手套獨立拿起水瓶喝水,當聾人朋友通過VR眼鏡第一次聽到行云流水般的《梁祝》流下眼淚......這每一個被定格的美好瞬間,都曾是他們今生都無法觸及的遠方。
這一個個案例的呈現,是科技寫給人類的“情書”,也是對生命多樣性的最高禮贊。
3月29日,由中國殘聯主辦、北京市殘聯承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科技助殘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殘聯主席程凱出席論壇,中國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周長奎,北京市副市長馬駿,科技部五司司長鄭健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論壇旨在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助殘”領域頂尖交流平臺,倡導“科技向善”理念,推動以先進科技助力殘疾人全面發展,建設更加平等、包容、和諧、繁榮的美好世界。“科技+助殘”,當那些冰冷的機械肢體和血肉意識“短兵相接”的瞬間,傳遞出的卻是科技帶給殘疾人的溫度和力量,科技助殘已不僅僅悄然改變了個體命運,它更是重新定義了人類文明的邊界。
首設殘疾人領域平行論壇
本次論壇是中關村論壇今年首設的殘疾人領域平行論壇,主題為“科技有愛,共創美好世界”,部分國家駐華使節、聯合國駐華機構和國際組織代表、相關部委、高校、研究機構、全國殘聯系統代表等400余人參加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訓明、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洪波、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機械工程教授霍馬尹·卡澤羅尼、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與科學學院教授博頓·羅斯卡作主旨演講,中國工程院院士、康復大學校長董爾丹主持主旨演講。中國殘聯理事、中國盲人協會主席、世界盲人聯盟亞太區主席李慶忠、昌平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劉河生、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武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和康復與再生醫學教授蘇尼爾·阿格拉沃爾、奧托博克集團全球臨床研究和服務副總裁安德烈·哈恩博士、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周道民等參與圓桌對話,圍繞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外骨骼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創新,共同探討通過助殘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助力殘疾人享有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周長奎在致辭中強調,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正在全方位賦能殘疾人,為殘疾人跨越鴻溝、超越障礙、擺脫困境帶來新的希望,為實現“平等、融合、共享”提供更多機會和可能。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國在部署推進科技強國建設中明確提出加強健康、養老、助殘等民生科技研發應用,鼓勵支持發展助殘新科技、新業態。科技是殘疾人事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中國殘聯積極推動將科技助殘納入國家發展規劃,聯合政府相關部門出臺推進科技助殘的指導意見,主動反映各類殘疾人對科技產品的特殊需求,廣泛匯聚助殘科技創新力量,推動搭建科技助殘協作平臺,促進創新要素有效聚合,共同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的良好氛圍。
周長奎表示,讓殘疾人共享科技進步的成果,應當成為世界范圍內殘疾人權利保障的新內涵,呼吁各方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動科技助殘。一是強化政策支持,把助殘科技作為民生科技優先發展領域,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多更早更好惠及殘疾人。二是推進協同創新,搭建“政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助推殘疾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三是把握需求導向,鼓勵和組織殘疾人參與科技創新全過程,從需求調研、產品設計到應用體驗充分聽取殘疾人的意見和建議。四是深化開放合作,搭建技術交流、產品推廣、研發合作平臺,加強與各國在助殘科技領域的交流合作,弘揚科技向善理念,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飛速發展的科技已悄然改變著殘疾人的生活,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創新、突破與變革,為科技助殘領域注入了無限活力,不過,如何讓一切高新科技應用從“奢侈品”變成足以普及的“救命藥”乃至“日用品”,世界各國都在為此目標努力。
培育“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
政策引領方向。近年來,在黨和政府關心、重視和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協同推動下,科技助殘取得顯著成效。而這些成果的加速涌現,無不是厚積薄發的沉淀,也是近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科技助殘政策的具體體現。
論壇現場宣介了由中國殘聯、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科技助殘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聚焦加大助殘科技研發力度增加優質科技成果供給、加快助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科技與殘疾人事業深度融合、匯聚壯大助殘科技力量推動形成創新合力、優化助殘科技創新環境建設良好創新生態等4方面,共作出13條任務部署。此外,還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宣傳引導等方面,對完善科技助殘保障措施提出明確要求。
顯然,該《意見》不僅將科技助殘定位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更將其納入國家科技強國建設的整體部署,旨在通過科技創新培育“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最終實現殘疾人群體與社會發展同步邁向現代化。
論壇現場發布了北京市海淀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山東省青島市、湖北省武漢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9個科技助殘重點聯系地區,將在加大助殘科技研發力度,催生前沿助殘科技成果;加強助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增進殘疾人民生福祉;發展助殘科技產業,形成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培育良好生態,為助殘科技研發應用持續助力等方面持續發力。
好政策、好生態,衍生好產品。飛速發展的科技已將這些原本冰冷的器械,打造成了能夠溫暖人心、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有力支撐。
論壇上,發布了清華大學李路明團隊自主研發的32通道植入式“人工脊髓”、強腦科技基于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全球首款量產單指直覺控制智能仿生手、上海交通大學高峰團隊結合多傳感器融合、自主導航和智能語音交互技術,為視力殘疾人安全出行研制的導盲六足機器人等15項科技助殘創新案例。
科技助殘既是服務殘疾人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動腦機接口、外骨骼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創新的重要應用場景。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科技助殘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深刻變革。中國殘聯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和殘疾人事業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好科技助殘指導意見,繼續大力推動科技助殘發展,助力培育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中國殘聯計劃財務部副主任劉立軍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中國殘聯將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主動了解、反映殘疾人科技需求和助殘工作實際需要,積極爭取國家及地方重點研發計劃支持,加強助殘科技研發任務部署,促進增加助殘科技源頭供給;繼續積極擴大與科技企業、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等合作,進一步壯大助殘科技創新力量,促進形成科技助殘工作合力;進一步推動完善政策、營造環境,推動助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先進科技成果早日惠及更多殘疾人。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科技助殘已越來越具象化,它的光芒將照亮每一位殘疾人的生活,幫助他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王曉慧
編輯:宣佳
審核:張雪飛、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