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河湖泊的邊上,釣友與放生者往往是最常見的兩類人群。從表面上來看,放生行為似乎對釣友是有好處的,因為將魚放生到河中不僅增加了魚類的數量,還能促進生態發展,肯定是有利于釣友釣魚的。但是在2024年6月,在江蘇太湖邊上卻有一群釣友在集體阻攔放生者放生魚群,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據了解,在此次放生活動中,放生者放生的主要是鱖魚和鱸魚。眾所周知,這些魚在淡水生態系統中是頂級掠食者,會以其它魚類為食。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適度放生鱖魚、鱸魚等掠食性魚類確實有助于維持江河食物鏈的穩定。這些掠食性魚類能夠有效控制野生魚類的數量,防止某種魚類過度繁殖,從而維持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
可太湖的生態是比較封閉的,一次性集中放生大量掠食性魚類,就會超出太湖生態的承載力,導致太湖中原有的魚類數量銳減,進而影響到整個食物鏈的穩定,帶來嚴重的生態危機,想必那些放生者在放生之前肯定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
一位在現場在釣友朱先生無奈地說,那些放生者往湖里投放了好幾筐鱖魚和鱸魚,估計有幾百條了,當時自己勸他們說放生本身是在做好事,但這樣放生反而會危害湖里的其它魚類,結果他們卻說自己是在多管閑事。
自古以來,放生就是人們表達慈悲、敬畏生命的一種方式,它貴在心意而不是形式。可現如今的一些放生行為卻逐漸變了味,有人專門挑選名貴物種放生,還把放生全程拍成視頻發到網上,把行善變成作秀。更有人利用放生來賺錢,讓行善變成了一門生意。
其實,真正的放生不在于物種是否珍稀,也不在于數量多少,更不必執著于有沒有福報。如果每次放生都要大張旗鼓地在網上宣傳一番,那完全背離了放生以慈悲為懷的初衷,真正有意義的放生應當是懷著真誠的善心,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物種,并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放生,這才是最好的放生。畢竟放生的本質是在拯救生命,而不是為了做樣子給別人看。
這幾年,江蘇地區頻繁出現放生鱖魚、鱸魚等高價掠食性魚類的現象,這一行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同于傳統的放生行為,這些魚類并非本土水域中的常見物種,因此放生的大多為人工養殖品種,這種情況直接讓在太湖周邊釣魚的釣友常常釣到鱖魚、鱸魚。
與警惕性高的野生鱖魚、鱸魚不同,這些人工養殖的鱖魚、鱸魚由于長期處于穩定的環境中,對野外環境里的食物都沒有什么戒備心,很容易就咬鉤了。雖然釣它們沒什么難度,但會讓釣友們面臨道德問題,當意外釣獲這些放生魚時,是否應該將它們放生回去呢?
其實,在自然水域釣魚時,偶爾釣到放生魚也是正常的事,甚至可以說釣獲放生的鱖魚、鱸魚是在保護生態環境。這些放生的鱖魚、鱸魚一旦適應了新環境,就會開始捕食其它魚類,威脅到其它魚類的生存。
因此,適當釣走一些反而有助于維護水域生態的穩定。如果自己是無心釣到了這些放生的鱖魚、鱸魚,那直接帶走就好,不必有什么道德壓力。不過,如果是別人剛把魚放生到水中,釣友立刻將這些魚大量釣走,那這就有些不道德了,性質與盜竊沒什么區別。
總的來說,解決放生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放生者自身。放生者在開展放生活動時,必須堅持以科學放生為準則,不能自己想怎么放生就怎么放生。只有科學的放生才能真正實現行善積德的心愿,盲目的放生只會給本土魚類帶來無盡的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