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援引《印度快報》消息,莫迪政府計劃修復中印雙邊關系,而此前菲律賓拉攏印度制衡中國的企圖未得到印度積極響應。這一系列事件背后,反映出美印關系緊張下印度的戰略轉向,以及地區局勢的復雜變化。
近年來,美國不斷在國際事務中對印度施壓。2019年,美國以貿易逆差為由,終止了對印度實行數十年的普惠待遇,眾多印度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優勢不再,大量中小企業訂單減少,面臨減產、倒閉危機,工人失業問題加劇。到了2024年,美國宣稱要針對印度等六國開展貿易調查,指責印度操控匯率獲取貿易優勢,這極大限制了印度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操作,進一步沖擊其進出口貿易。
莫迪(資料圖)
現在特朗普更是直言印度是全球關稅最高的國家,并威脅征收對等關稅,一旦實施,印度農業、汽車、醫藥等行業每年潛在損失可達70億美元。不僅如此,美國在產業政策上也給印度設障,表面為印度新能源等產業提供補貼,實際條款限制重重,印度企業難以受益。在技術出口方面,美國嚴格管制,尤其在芯片領域,禁止向印度出口先進制程芯片,阻礙印度本土芯片制造產業向高端邁進。
面對美國的一系列打壓,印度經濟受到不小沖擊。其自身推行的“去中國化”政策也以失敗告終。此前印度耗資230億美元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試圖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實現“去中國化”,但實際情況卻是,在實施的4年里,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從15.4%降至14.3%,不升反降。同時,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并創下新高,這表明印度經濟在制造業發展等方面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程度依舊很深。
在這樣的背景下,莫迪政府開始重新審視對華關系,并計劃邁出修復關系的步伐。據悉,新德里制定了“三步走”解禁計劃。第一步是關稅松綁,可能取消針對中國電子元件等商品的歧視性關稅;第二步是“放開投資”,允許中企以49%股權成立合資公司;第三步是人員放行,恢復中國技術人員赴印度簽證,重啟數十條中印直飛航線。
莫迪(資料圖)
印度這一政策轉向,一方面是迫于美國關稅壓力,需要借助中國產業鏈來應對;另一方面,也是印度認清經濟現實后的選擇,畢竟中國是印度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印貿易額巨大,且在多邊機制中雙方也有諸多合作。
與此同時,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小動作不斷,試圖拉攏印度加入其制衡中國的陣營。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布勞納宣稱中國是菲律賓和印度的“共同敵人”,還透露美日澳菲組成的“Squad”集團有意吸納印度和韓國,以擴大在印太地區針對中國的影響力。為達目的,菲律賓在軍事合作上積極布局,此前已從印度購置了三套“布拉莫斯”導彈系統,如今還計劃增購印度的LCA戰斗機、各類軍艦、“阿卡什”防空導彈系統及遠程火箭炮等軍備。
然而,印度對菲律賓的拉攏并不買賬。從印度自身戰略考量,其一,印度外交強調“戰略自主”,不愿輕易加入由他國主導、明確針對中國的對抗性機制,其更希望通過自身的“東向行動”政策在印太地區發揮自主影響力,而非成為對抗性集團的附庸;其二,盡管印度與中國在邊境問題上存在摩擦,但在外交、經貿等領域,雙方保持著密切聯系,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在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內雙方深度合作。其三,印度主要關切點在印度洋,對南海問題的關注度遠不及菲律賓,卷入南海爭端對印度自身并無實際好處 。
莫迪(資料圖)
印度不會為了菲律賓的私利而冒險激化與中國的矛盾。所以,印度官方未對菲方拉攏做出回應,軍方也以“目前尚不清楚此事”進行搪塞。
美國對印度的打壓,使得印度經濟面臨困境,進而促使印度調整對華政策,向中國遞出橄欖枝。而菲律賓拉攏印度制衡中國的計劃,因印度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難以得逞。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下,各國都在權衡自身利益,印度的戰略轉向以及對菲律賓拉攏的態度,都體現了其在大國博弈中尋求平衡的努力,而南海地區局勢也因各方的不同訴求和行動,依舊充滿變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