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保持真誠和真實是建立并維系關系的關鍵,虛假和偽裝的聯結必然無法長久。
但在某些時刻,過度的坦誠會破壞人與人之間微妙的安全距離。
當這種看似真誠的交往方式變成強迫性的行為模式后,不僅不能促進關系的延展,還摧毀著情境的合理邊界。
習慣性全盤托出的人,可能在用表面的自我暴露來掩蓋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請遠離生活中,那些過度坦誠的人。
關系發展的正常節奏是“剝洋蔥”
心理學家歐文·奧爾特曼提出了“社會滲透理論”,該理論主要關注的是:
個體之間從表面化的溝通到親密的溝通而經歷的關系發展過程。
社會滲透理論強調關系的發展是循序漸進、雙向的自我揭示過程,剛開始選擇性的透露自己的信息;
談話內容從不敏感的話題切入,慢慢過渡到個人性、私密性的深度內心層面。
這個過程就像剝洋蔥一樣,每一層都對應著不同程度的話題和親密度。
雙方大致保持一致的暴露程度,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穩步的向前推進(抑或往后撤退);
但過度坦誠的人強行打破了這種節奏,將未經處理的情感直接暴露出來。
無差別的坦誠背后,是失控的心理防御機制,個體已經無法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感。
只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確認存在感,到處去找尋能傾聽自己的救命稻草,嚴重一點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
大街上遇到個人就說,“我真傻,真的......”
一遍遍講她的孩子如何因為她的疏忽而被狼叼走吃掉,聽得多了,別人在她開口時直接回,“是的,你真傻”,然后逃之夭夭。
不是想說,而是不得不說
過度坦誠的深層動因,可能是童年未被滿足的依戀需求,因為缺乏情感反饋。
將過度暴露誤解為是建立情感連接的捷徑,自體心理學提出了“鏡映”的概念,指的是:
個體通過外部反饋(尤其是來自養育者)來形成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感。
缺乏鏡映導致個體難以從他人那里獲取對自己的清晰認知,使自我概念模糊,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感,影響情感表達和社交能力。
為了抵御內心深處不被認可的恐懼,個體在成年之后持續重復著“過度坦誠換取關注”的無效模式,認知上已發生錯位。
過度坦誠不是親密,是壓迫
健康的關系需要適度的人際邊界,允許擁有進退的權力。
當一個人不斷突破緩沖區,實質是在剝奪對方處理信息的個人空間,這種邊界入侵不是親密的表現,反而激發了對方的心理防御。
自我暴露的程度是人際關系探測器,遵循自愿原則,可過度坦誠是在制造信息不對稱的壓力,迫使對方承擔自己的情感焦慮。
對方看到你的自我暴露,有可能并不愿意付出同等程度的暴露,沒有鋪墊和衡量的關系不會激起別人的興趣。
當個體像受傷的猴子般反復撥開自己的傷口給人看,并不能令自己的傷口愈合,還會引起別人的厭惡和反感。
這種行為是用言語來逼迫他人調整既定的社交策略,打破由淺及深的信息交換,干擾破壞了情感的自然流動。
過度坦誠一開始就暴露無遺,直接透支了關系可持續發展的后續可能性。
大量的不對等信息吐露后,遺留下來的是更難以填補的情感空洞,它制造的是具有迷惑性的“假性親密關系”,表現為:
表面上的親密和熱絡,但實際上缺乏真正的情感投入和真誠的交流,不涉及深層次的情感連接,更多地依賴于形式和規則。
過度坦誠的特點很明顯,辨別起來也簡單,觀察自我暴露伴隨的是否都是緩解焦慮的迫切需求;
分享信息是否不再考慮接收者的承受能力和傾聽意愿,交流是否變成了單方面的情感輸出,這些都能驗證健康的坦誠界限。
坦誠是美好的品質,它應該建立起有彈性的心理邊界,培養敏銳的關系覺察能力,能對情境做出準確判斷,也能清醒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需求。
這才是該值得推廣的坦誠,恰當的留有空隙和留白,人與人的交往才能成為彼此滋養的過程。
當個體學會在真誠與克制間找到平衡點,就能營造真實舒適的聊天情境,塑造出有來有往、逐步深刻的心理連接。
過度坦誠終究是單方面的情感宣泄,無論如何都不能掩飾其破壞性的本質。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