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發動稀土爭奪戰,卡脖子技術失效?外媒:再給50年也追不上
在稀土這一戰略資源領域,難道美國又要試圖挑戰中國“稀土王國”的地位了嗎?我們的卡脖子技術要失效了嗎?
近期的國際舞臺之上,稀土的出現頻率著實是頗高。自美國川普登臺以來,便緊緊關注著全球的礦產資源,“稀土”二字更是在眾多場合被提及。
在與烏克蘭的談判當中,美總統甚至公然宣稱,美國“極為需要稀土”,而烏克蘭“存有大量稀土”。自從丹麥格陵蘭島被發現擁有大量稀土資源以后,美國人絲毫未曾掩飾對格陵蘭島的覬覦之心,屢次揚言要“吞并”格陵蘭島。
種種跡象皆在顯示,美國人對于“稀土”的執著已然達到了近乎瘋狂的程度。甚至不惜發動稀土爭奪戰!
1、被中國卡脖子的稀土,美國人或許只能干著急
稀土,素有“高端科技維生素”之稱,乃是芯片、導彈、新能源電池、光纖等兩百多種尖端科技設備的關鍵原料。于國防工業之中,稀土金屬被應用于制造電子顯示器、制導系統、激光、雷達以及聲吶等。值得慶幸的是,當下我國在稀土領域堪稱當之無愧的翹楚,占有 40%的稀土產量,并且掌控著全球稀土 90%的加工產能。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美國人整天都不安寧,被“卡脖子”的滋味可不好受,他們天天想著要把主動權奪回來。
不過這個“美夢”也可能要注定落空了。因為中國的稀土產業早已從簡單的 “礦石出口”,變成了“技術鎖定”,稀土優勢從資源端延伸至全產業鏈,實現了“加工壟斷”。德國《明鏡》周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中國對全球稀土產業鏈的掌控已形成“鋼鐵閉環”,美國試圖通過烏克蘭或格陵蘭島破局的計劃注定只能落空。就算是再給50年也追不上!
資料表明,當前美國的冶煉分離產能在全球所占比例僅為 7%,其 98%的稀土精礦都需要運往中國進行加工。像 MP Materials 等美國企業,它們的分離技術依靠中國的專利授權,單噸成本要高出 30%-40%。即便是獲得了格陵蘭或烏克蘭的礦石,依然需要中國來協助處理。
只要中國不放開限制,美國是難以實現“稀土自由”的。
2、技術斷崖式領先,讓“超越”遙遙無期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也在投入人力和資金攻克稀土技術,萬一咱們的技術被他們攻破了該如何是好?暫且不說美國人過去在稀土技術方面未曾取得顯著成就,關鍵問題在于中國不會“原地踏步”等待著美國來超越。
中國稀土的技術迭代周期平均為 12 - 18 個月,然而國際上同行技術迭代的周期則是 3 - 5 年。所以有國外媒體坦率地表示:依照目前的發展進度,即便再給美國 50 年,恐怕也未必能夠追得上。實際上,稀土恰恰表明了掌握“技術主動權”所帶來的益處,類似的情況在近年來我國的科技領域中并不鮮見。
當下稀土價格處于歷史較低水平,實際上是我國通過“戰略性虧損”把利潤率控制在 5%以下,致使美國企業需要將價格提高 300%才能夠盈利。
即便美國能夠成功開采格陵蘭島或者烏克蘭的礦產,其在北極圈內高達中國 17 倍的開采成本,以及戰亂區供應鏈存在的風險,注定難以實現市場化運作。更何況,格陵蘭島或者烏克蘭的稀土礦產,或許并不像美國所想象的那樣理想。
3、“薛定諤狀態”的稀土礦產
當美國對烏克蘭的稀土還有其他礦產饞得不行的時候,《日經亞洲》引用了好幾個業內資深人士的看法說,一直以來有關烏克蘭稀土項目的開發就只是在紙上說說,在能想到的未來,開發烏克蘭稀土項目“根本就是瞎扯”,烏克蘭稀土的儲量還不一定。
再說傳聞里的格陵蘭島,稀土可能是挺多,可人家丹麥那邊已經明明白白說了:格陵蘭島“不賣”。這就是說,別看美國對外吹得特別厲害,但實際上,美國連基本的稀土礦產都還沒弄明白,離技術上的突破那還差得很遠。
常話說:打仗之前,得先準備好糧草。這次老美卻是連“糧草”都不管了,就光忙著表現自己的決心。這么個樣子,反而能看出藏在背后的著急和慌張。咱們國家要做的,可能就是“不管風浪多大,穩穩地坐在船上釣魚”,一門心思發展好自己的技術,一直保持領先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