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平遙》演出現場 本報記者 朱 萌 攝
山西晉中,平遙古城外的西南角,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即將開演,觀眾涌進劇場,隨意站在演員身邊,好奇地環顧四周。黑暗的劇場內,燈光亮起、音樂環繞,一段晉商的血脈傳奇由此開始。
科技賦能正推動傳統演藝行業不斷向數字化、沉浸式發展。《又見平遙》將黃土、高山和古城等恢宏場景搬進室內,借助環幕投影、智能追蹤等數字技術,與沉浸式敘事深度融合,以創新的行走式觀演模式、穿越感情境體驗,將多種文化符號轉化為可感知的劇場語言,引領游客深切感受晉商誠信文化。
近日,《又見平遙》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首期“數字環境下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示范案例”,是20個優秀案例中唯一入選的演藝項目。
《又見平遙》首演于2013年,講述了清朝末年,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散盡家財,只為保回分號王掌柜一條血脈的故事。離鄉押鏢,洗個大澡是鏢師臨走前的隆重儀式,在開始的“鏢師沐浴”場景中,水霧與投影結合,營造出鏢師出征前的悲壯氛圍。通過環幕投影技術,劇場空間被360度環繞影像覆蓋,觀眾仿佛置身于動態的歷史場景中。
隨著故事推進,觀眾步行穿過若干不同情境的主題空間,燈光與音效隨觀眾移動實時調整,營造移步換景的沉浸感。走在實景搭建的繁華大街,票號、染坊、私塾、繡坊、當鋪應有盡有。不誠信的徒弟正被師傅教訓、票號伙計點著銀子、小商販熱情售賣雞毛撣子……演員在觀劇人群中往來穿梭并與觀眾對話,每個人都能觸發不同的劇情,體驗不一樣的古城生活場景。
“快走!鏢師們有消息啦!”鼓聲陣陣,故事來到滿城歡騰迎接鏢師的部分。觀眾的心隨之雀躍,回鄉的卻只有客死途中鏢師的魂。“靈魂回家”片段中對于聲光電技術的應用尤為深入,演出中,巨大的投影墻面出現一個個鏢師的身影,他們有的悲,有的泣,有的故作輕松。片段通過光影、聲音和真人的疊加,模擬亡靈穿越時空的場景,強化觀眾的情感共鳴。
到“大院選妻”片段,升降舞臺、動態墻面等實時場景切換技術和智能感應裝置,讓觀眾穿梭于虛擬與實景結合的院落,親歷晉商家族的婚俗傳統。在“趙易碩魂回趙家”片段,不論是趙易碩和趙家后人身上冷暖色調的切換,還是循環的舞臺上投影與實景演員的互動,虛實結合的舞臺效果讓演出層次更加豐富。
“平遙人做的不是生意,是人的德行”,這句打動觀眾的臺詞也是《又見平遙》的核與魂。演出結束,觀眾意猶未盡:“自己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像是故事的親歷者,聲光電技術渲染著悲壯感人或是驚心動魄的氛圍,觀演體驗非常震撼。”
數據顯示,自首演以來,《又見平遙》累計演出超8400場,接待觀眾超600萬人次,門票收入超10億元。演出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更帶動了平遙古城夜間旅游經濟的發展。從《又見平遙》衍生的主題酒店群、印象新街等項目,吸引大量游客留下來、住下來,成為推動平遙旅游轉型升級的重大突破。
下一步,《又見平遙》項目還將通過構建“數字創意+文化IP”的轉化鏈條,探索更多元、可持續的文化傳播路徑,使千年晉商精神在數字時代獲得更具活力的當代表達。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郭志清、朱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