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3月28日14時20分在緬甸(北緯21.85度,東經95.95度)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建筑物倒塌,目前救援仍在持續開展中。
北京時間3月30日20時18分(當地時間3月31日1時18分)在湯加群島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根據初步地震參數判斷,地震可能會在震源周圍引發局地海嘯,但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影響。
上周,全球共發生六級以上地震5次,其中6.0級到6.9級3次,7.0級到7.9級2次,最大地震是3月28日在緬甸發生的7.9級地震。
不少人不禁發出疑問,地球是否進入了“震動模式”?全球地震活動是否進入了活躍期?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二級研究員高孟潭表示,盡管今年以來已發生了定日6.8級強震、緬甸7.9級大地震、湯加7.3級地震等,但目前仍難以判定全球地震活動進入活躍期。
他表示,2000年以來,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強震3723次,平均每年149次,每個季度37次。今年以來,全球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22次,仍低于近25年的平均水平。
地震活躍度并不直接決定災情輕重。“事實上,即使在地震活躍期,如果地震發生的地點遠離人口稠密地區,也不會造成大的災難。反之,即使在地震活動不那么活躍的時段,如果大地震發生在大城市,也會造成巨大災難。”高孟潭說。
“地震是地球上自然發生的事件,千萬年來一直如此。只要房屋建筑遵從抗震要求,學會地震應急避險,震后快速救援,安全就會有保障。”他說。
記者/展圣潔
編輯/白爽
校對/趙琳
運營編輯/劉茜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