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 - 2035 年)》,關注學生體質健康,武漢市育才小學積極推行40分鐘大課間活動。學校結合實際情況,提倡各班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二年級(7)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游戲融入大課間的舉措,備受矚目。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電子游戲充斥著孩子們的課余生活。“90后”班主任王金鳳老師,讓“15后”萌娃們穿越時空,重回80 90年代,用懷舊游戲解鎖父母的童年。
走進二年級(7)班的教室,即使在陰雨綿綿的天氣里,一場靜中有動的文化傳承也在上演。挑小棒游戲考驗著孩子們的專注力;抓子兒游戲則訓練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打面包游戲培養了孩子們的戰術思考能力;翻花繩游戲向孩子們展現著獨特的幾何美學。
“手掌翻飛脆聲揚,五彩洋畫斗春光。評書楚劇爭高下,課間非遺樂滿堂!樂滿堂!”在“拍洋畫”方陣中,孩子們熱情高漲,他們邊唱邊玩,手掌拍得通紅仍不肯罷休,這里成為了最火爆的文化體驗角!仔細瞧,孩子們玩的正是特制版“荊楚洋畫”,王老師將武漢杖頭木偶戲、評書、楚劇等荊楚文化符號融入洋畫游戲圖冊,孩子們邊玩邊學,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這種將傳統民間游戲與荊楚非遺文化深度融合的形式,寓教于樂,為40分鐘陽光大課間注入文化基因。
而在晴好天氣里,操場則變身成為非遺運動場。滾鐵環的孩子們奔跑著,鐵環劃出銀色弧線;木陀螺飛速旋轉,上面的楚漆紋樣也跟著轉動起來;高蹺踏著課間操節拍,投壺箭矢標記著數學刻度,孩子們在這些跨學科游戲中完成了文化解碼。
這些非遺游戲的推廣效果顯著。家長們坦言:“每天和孩子對戰兩局抓子兒,家里多了歡笑聲。”據統計,二(7)班自推廣非遺游戲兩個月來,學生日均屏幕使用時間下降68%,親子互動頻次提升3倍有余。非遺游戲不僅緩解了孩子們的“手機依賴癥”,還促進了親子關系。
據了解,王老師后期還將在班級開展“傳統游戲創客大賽”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玩具改良設計,讓古老智慧在新時代校園煥發新生機。
武漢市育才小學通過大課間非遺活動,讓孩子們感受非遺文化,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