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憑借自然資源生態產品“綠票”交易機制,入選自然資源部“節約集約示范創新典型案例”,成為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的典范。這一機制自2022年首單交易落地以來,已累計完成5筆“綠票”交易,總額達116.81萬枚,撬動生態修復資金超200萬元。
2022年,泗洪縣以國有建設用地出讓為切入點,開創“綠票”交易模式,構建既有生態補償又有經濟回報的“土地使用權+林木收益權”組合出讓機制。該機制將土地開發與生態補償深度綁定,企業競得國有建設用地后,需通過生態產品交易平臺購買“綠票”,用于抵消建設造成的生態損害,并支持楊樹林、生態蟹等修復項目。每枚“綠票”對應1元生態修復資金,持有者可享有15年生態修復項目收益權的80%。
為進一步激活“綠票”機制,泗洪縣成立縣級領導小組,統籌發改、生態、司法等多部門,搭建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并建立項目庫,涵蓋楊樹林、生態蟹、赤松茸等生態產品。此外,通過“綠票貸”金融工具,企業可憑“綠票”證抵押融資,最高可獲票面金額80%的貸款。
“綠票”機制不僅修復生態,還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的變現。該機制實施以來,泗洪縣馬浪湖林場68.65畝楊樹林收益權出讓引入資金108.29萬元,村民通過林木管護、林下種植小麥和金針菜獲得雙重收入;陳圩林場150畝赤松茸基地年產值超千萬元,吸納周邊農戶就業;柳山湖生態市集年交易額達200萬元,帶動12戶農戶增收33萬元;泗洪生態蟹2023年出口創匯731.54萬美元,養殖戶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
目前,泗洪縣已將生態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試點實施GDP與生態價值“雙軌制”評估,進一步深化“綠票”機制,推動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
來源:江蘇生態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