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三線作戰讓美國越來越像之前的老對手蘇聯,窮兵黷武危害世界。但今時不同往日,當下的美國并沒有來自于龐然大物蘇聯的挑戰。
這樣一來,美國危害全世界的做法就必然受到反噬,最終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只是這個過程稍顯漫長,可特朗普和他的新“國師”卻毋庸置疑地加速了美國成為世界公敵的進程。
特朗普的新“國師”名叫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是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米蘭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擔任的職務是美國財政部經濟政策高級顧問,專注于和特朗普團隊的其他成員合作,以振興美國經濟。
可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發生的大事件卻是將矛頭直指我國,大幅增加軍費開支。
與此同時,特朗普抬高了關稅門檻,掀起中美貿易戰。
盡管不知道米蘭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但米蘭卻給開啟第二任期的特朗普獻上了“通過創造需求來推動供應鏈轉變,著重應對不斷變化的國家安全格局,實現再工業化”的妙計。
這個妙計雖然看起來有點長,但換種說法就什么都明白了。
所謂的“創造需求來推動供應鏈轉變”說的是,美國不應該與戰略對手開展互惠的自由貿易,反而要盡快擺脫對于戰略對手的依賴。
如果美國的武器生產商在戰略對手國家擁有數千個供應鏈,那就相當于將主動權送到了對方手中。
對方可以決定停不停產和增不增產,而無論是停產還是減產都可能會對美國的經濟和軍工貿易體系造成重大損害。
著重應對不斷變化的國家安全格局則有些圖窮匕見之意,那就是將國防安全作為經濟驅動力。
國防安全說白了就是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以美國軍工產業在國內外擁有日益旺盛的龐大需求度來提升人們對美國未來經濟的信心。
米蘭認為:軍方在確定國防需求方面比政府官員判斷未來市場需求方面的贏面要大,且對國家安全支出的需求永遠不會消失。
因此將國防安全作為經濟驅動力實在是雙贏的選擇,一方面美國的先進武器裝備不會大量廉價地賣給戰略對手,提升其對美國的威脅度;另一方面是美國得到了國防和經濟的雙重發展。
這樣做既解決了美國經濟發展存在的疲弊,又可以讓美國的武力繼續增長,凌駕于全球其他任一國家之上。
結果是美國仍然可以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美元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簡言之,國防采購預算驅動下的經濟刺激更為直接明了:美國武器裝備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且以高價賣給有需要的國家。
對于戰略對手或其他國家,美國可以收緊“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的要求和豁免并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始加征關稅。
但整體來看,米蘭的妙計很明顯夾雜了蘇聯的影子。
蘇聯雖然在短時間內憑借著重點發展軍事工業一度成為可以在軍事上同美國競爭的超級大國,可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是蘇聯解體的根源所在。
更何況美國當下在輕工業、食品工業等諸多領域不存在任何優勢,如果再這樣選擇畸形的、不利于經濟全球化合作共贏的狹窄道路,那么美國的未來無疑是可想而知的。
至少這樣的一幕馬上就可以窺見:當美國選擇將武器裝備創匯當成主力軍,世界各國陷入沖突和動蕩的幾率無疑會大幅上升。
到時候美國就越需要在充當世界警察角色,維護秩序和利益方面增加開支,無限循環下去,美國的軍費開支就會越像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這是反噬也是危險之路,可瘋狂的特朗普已經在悄然施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