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爾街,評價機構投資業績的標準就是三個詞,“Record,Record,Record”,對于業績評價來說,過往記錄是惟一重要的事。
如果從上述角度去觀察,接下來梳理一份在過往行情的重要節點高頻命中的“記錄”。他不僅踩中了近10年A股和美股的最低點,而且在消費股最鼎盛的時期,預警了消費股和科技股的此消彼長。
以下是節選的部分記錄:
2018年12月18日,他認為市場出現了難得的買入機會,10個交易日之后,A股見到了最近10年的最低點;
2019年1月11日,他注意到指數基金申購資金的明顯異動,提醒投資者關注指數基金,此后兩年指數翻番;
2020年3月23日,他結合美股龍頭公司的估值和ROE,明確市場對于指數進一步下跌的恐慌毫無根據,當天美股創出2016年以來最低點后止跌上揚,至今最大漲幅超過兩倍。
2021年1月17日,他認為到了和消費股說再見的時點,19個交易日之后,消費股行情結束,調整至今。
2022年1月29日,他認為美聯儲啟動加息周期帶給行情的不確定性顯而易見,明確建議降低預期,控制倉位,此后滬深300指數最大跌幅超過30%,目前依然在當時點位之下。
其實這份記錄清單并非來自于投資機構,而是來源于《價值投資慢思考》一書的作者。集合整理了作者所能接觸到的所有信息。作者孫善軍不僅把握了行情趨勢,也精準預警多家公司泡沫的破滅。
2020年11月13日,一家總市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造車新勢力成交金額超過270億美元,登頂全球成交金額的榜首,他預警市場情緒已經極度高漲,此后最大跌幅超過90%
2021年1月24日,他預警美股上市的電子煙龍頭顯著高估,此后最大跌幅超過95%;
瀏覽上述記錄不難發現,時間的力量讓人嘆為觀止!歷次“狙擊”的背后,是什么樣的認知和邏輯在鼎立支撐?
投資者個體的資金在市場面前很渺小,但并不妨礙投資者的內心可以很強大。如果說有什么點石成金的“魔法”,那就是在《價值投資慢思考》中聚焦的內容。一方面,其中涉及的十個要素每一個都很重要,重要性遠超具體的投資標的。因為隨便一家超級牛股,都會有至少幾萬、十幾萬股東,但最終賺到大錢的卻鳳毛麟角,所以起決定作用的一定不是標的問題;同時,大部分投資者距離“火眼金睛”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從善如流”,就會越來越接近事物的本質。
如果說投資是一場考試,很多投資者其實拿錯了課本。為什么這樣說?作者在接觸證券市場的前10年,就是拿錯了課本。2003年到深圳工作,是認知出現轉折的開始。在那里作者幸會了康曉陽,楊駿、趙丹陽、但斌,劉明達以及劉明、朱平、江作良等諸多頂流,也耳聞目濡了國內最優秀的一批上市公司的發展;等到2009年回北京,和趙軍、江暉、王亞偉、鄔傳雁,劉文動,胡建平等等很多頂流也多有交流,以前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被逐漸顛覆。現在回頭去看接觸證券市場前10年拿的"課本″,確實錯得離譜。
在《價值投資慢思考》這種書中,作者寫到:
投資者經常會面臨這樣的困惑:
一方面感覺股票投資觸手可及,每個成年人都可以開戶,可以買賣股票,也大都有過賺錢的經歷;但是長期下來算一筆賬,真正能實現持續盈利的人卻鳳毛麟角。
那么盈利究竟難在哪里呢?
有人覺得是自己消息不夠靈通,也有人覺得是運氣不好,還有人認為是缺乏經驗,以及專業知識不足等等,其實從每個人的解釋大致可以看出在他們眼中影響盈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與超過萬名投資者有過交流,感覺很少有人真心覺得投資是一項高風險、極具挑戰的工作,反而大部分投資者對其充滿憧憬。
先來看兩組數據:
(1)查理?芒格曾經引用過一項調查結果:瑞典90%的汽車司機認為他們的駕駛技術在平均水平線之上。
(2)2023年,我國腦外科醫生的數量大約有13000人,和A股市場中千萬元以上的賬戶數量基本相當。
我們能從這兩組數據中得到什么啟發?如果將調查場景切換到高考前的高三學生,問他們是否有把握考入“雙一流”高校,大部分人的選擇估計是不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個因素是確定的,就是考生對于自己的能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對高考有足夠的敬畏心。此外,過于樂觀的預期也很容易被證偽。但是在股票市場當中,投資者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很顯然,投資者對于未來的盈利預期更類似于對瑞典汽車司機的調查結果。
關于第二組數據,一提到腦外科醫生,人們首先會覺得這是一個極為專業、門檻很高的職業;再來看千萬元級的股票賬戶。中國股市已經存在了30多年,其間有過兩輪大牛市,深圳成份指數最大漲幅為40倍,創業板指數曾經兩年多漲幅接近6倍,兩市的百倍股更是層出不窮。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2023年時的估算,在過億的股票投資者當中,1000萬元以上的賬戶只有13000個左右,和國內腦外科醫生的數量基本相當。對比來看,投資盈利遠沒有普通投資者想的那么簡單。
我曾經在國內頭部券商從事資產管理工作,通過了第一批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后來進入媒體,長期在深圳負責資本市場的報道,是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見證者,也與眾多國內資本市場投資者有過充分的交流。整體而言,大部分投資者的業績不理想,主要根源在于沒有認清價值投資的本質。希望通過本書,分享一點長期以來對于價值投資的觀察與思考。
我把價值投資的過程看作一段旅程,其中包含了十個重要的要素。首先,目的地在哪里?理想的目標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低估、成長和時間。簡單來講,好的標的取決于足夠便宜的買入成本、公司業績的持續成長以及足夠長的持有時間。
其次,推動投資者實現目標的動力是什么?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自律、持續學習和聚焦。自律是敬畏邊界,自我驅動;持續學習可以讓投資者走得更遠;而聚焦就是咬定目標不放松。
此外,還有四個要素是投資者順利抵達目的地的重要保障,分別是問題解決機制(實事求是)、外部環境要求(不期待牛市)、控制風險以及容錯機制(留有余地)。
以上這十個要素貫穿于每一筆成功的長期價值投資的始終,我將其稱為價值投資的十要素。在本書當中,我將詳細介紹自己對于這十個要素的理解,希望去偽存真,將我在長期觀察和思考中沉淀下來的這些感悟與讀者分享。
最后強調一點,投資并沒有正確答案,最有價值的是投資者的積極思考,越思考,越接近于事物的本質。書中設置了很多具體的場景,也引用了不少真實的案例,都是希望將投資者帶到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在不同的真實氛圍中去推演自己的思考和決策。
在目前時點,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對未來又有什么樣的判斷?關注《價值投資慢思考》,一起探究市場的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