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3月31日發布最新地震風險評估報告,警告南海海槽在未來30年內發生特大地震的概率已達80%,最壞情況下可能導致29.8萬人死亡、29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6萬億元)經濟損失。這一數據較2013年估算值分別上升18.7倍和32%,引發社會高度恐慌。
歷史周期疊加地質活動,南海海槽地震風險迫在眉睫南海海槽位于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每100-150年發生一次9級特大地震。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造成逾3000人死亡后,該區域已沉寂79年。日本地震調查委員會指出,自2024年能登半島7.6級地震以來,地殼活動顯著增強,鳥島海域(1月7日6.0級)、九州島海域(1月13日6.7級)接連發生強震,表明板塊應力正在加速釋放。氣象廳數據顯示,南海海槽地震10年內發生概率為30%,20年內升至60%。
死亡預測刷新歷史記錄,三大因素加劇災難風險此次評估的29.8萬死亡人數中,21.5萬人可能因海嘯喪生,7.3萬人死于建筑倒塌,8700人死于火災。專家指出三大致命隱患:
1.海嘯預警盲區:靜岡縣至和歌山縣的太平洋沿岸,可能遭遇20米以上海嘯,而部分地區警報系統覆蓋不足。
2.建筑抗震標準滯后:日本政府原計劃2023年將建筑物受損率降低50%,實際完成不足10%,高知縣等重災區仍有超70%老舊建筑未達標。
3.老齡化加劇脆弱性:受災嚴重的和歌山縣老齡化率高達34%,應急避難能力不足。
經濟打擊遠超“3·11”地震,民生恐慌推高物資囤積292萬億日元經濟損失估算相當于日本2025年財政預算的2.5倍,遠超2011年“3·11”地震的16.9萬億日元損失。受高溫歉收和地震預警雙重影響,日本大米價格連續11周創歷史新高,5公斤裝大米均價突破4172日元(約200元人民幣)。去年8月氣象廳首次發布“南海海槽地震注意報”后,曾引發全國性大米搶購潮,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米荒”。
防災體系面臨嚴峻考驗,專家呼吁全民參與減災日本政府自2023年起推動“全民防災計劃”,但實際進展緩慢。最新報告顯示,若地震發生,大分縣和宮崎縣90%地區將面臨水電中斷,福島至沖繩的1152平方公里土地可能被海嘯淹沒。地震調查委員會主席平田直呼吁:“不能僅依賴政府,民眾需自主強化住宅抗震能力,并制定家庭應急方案?!?/p>
此次風險評估再度暴露日本防災體系的脆弱性。在可預見的巨災風險下,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減災投入,將成為日本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