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村不僅擁有600多年的歷史,近百年來更是先后走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胡彬夏等數十位近現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對無錫地區乃至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近現代鄉村教育的搖籃”和“華夏科教文化第一村”。?
目前,天上村前項目已經入選無錫市大運河文化帶“十四五”時期重點項目之一和江蘇省“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從無錫運河畔出發,沿著小橋流水、青磚黛瓦,我們一起走進“書香故里”天上村前。
上周我們說到,蠶桑業的改良,是村前以家族性、群體性面貌出現的有四條主線之一,也說到了胡詠絮和丈夫葛敬中在鎮江建設蠶種場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我國蠶桑改良運動有“鼎足而立”的三大蠶種繁育基地,除了蘇州、鎮江,還有南京。而主持南京桑蠶改良事業的正是村前女婿——常宗會。
常宗會簡介
常宗會,安徽全椒人。中國著名的農業蠶桑畜牧專家。早年赴法勤工儉學,獲科學博士學位。1925年回國,先后任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及云南大學蠶桑系主任。從事蠶桑、畜牧方面的教學、科學和實踐工作,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為我國蠶桑和畜牧界耆宿。1946年被選為國大代表,旋即辭職去大洋洲考察農業。新中國誕生后返回祖國,歷任哈爾濱農學院、南京農業??茖W校教授、南京畜牧獸醫站顧問及江蘇畜牧獸醫協會理事等職,晚年抱病操勞,在引進家禽良種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常宗會擔任南京蠶桑試驗場場長之后,南京蠶桑試驗場規模不斷擴大,年產改良蠶種春蠶約3萬張,秋蠶近2萬張。南京蠶桑試驗場在南京以及安徽省全椒、當涂、青陽、貴池等地設立蠶桑指導所,向農民免費發放蠶種,推動農民科學養蠶。對于農民養育的蠶繭,常宗會還主動聯系無錫的絲廠,由這些絲廠直接收購,保障農民利益。愛國將領馮玉祥曾住在曉莊,得知養改良岙比關土種蠶獲利增長,且蠶紙無價供給,對此頗感興趣,邀請常宗會晤談。
日后成為經濟學家的汪堯田是常宗會的老鄉,家中也養起了改良蠶。在他的印象中,收繭的那一天是全家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日子?!半u啼三更后,孩子們隨著母親躡手躡腳地走進蠶房,以往黑乎乎的蠶房成了白亮亮的世界!到處飄逸懸掛著雪白透明的蠶絲,潔白飽滿的蠶繭像豐收的果子掛滿枝椏,兩個多月辛辛苦苦的日日夜夜,到了這時終于充分報償了。收獲最好的一年,蠶繭賣了80多塊銀元,這足足抵得上鄉下二三個壯勞力一年的收入,家人的溫飽基本賴以維持。”“這不僅靠母親養蠶的本領,也是因為當年全椒縣出了一位名叫常宗會的博士,是當時著名的昆蟲學家,學成返鄉,在全椒農村推廣農業新技術,免費向蠶農提供優良的蠶種。由于他傳授的技術和供給的優良蠶種,新品種的蠶繭比普通品種長一倍以上,繅出的絲品質量也特別好,南京為此還特別設立了一家收購點,專門收購這種優質蠶繭來制造特別優質的絲綢。常博士每年春上成百張地向蠶農分發蠶卵,進行養蠶培訓,接受新技術的蠶農普遍深受其益。”常宗會,在少年汪堯田的心中樹起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英雄榜樣,汪堯田青年時期很長一段時期的理想就是做這樣一個農學家,造福鄉里、經濟濟世,以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家家換來溫飽和祥和。
常宗會的夫人名叫胡蘊華,是胡詠絮的妹妹。1930年常宗會在南京自辦太平蠶種場,胡蘊華任場長。1931年,常宗會親任廠長的南京制種場年產蠶種2.5萬張,胡蘊華任場長的太平蠶種場職工雖僅有20余人,桑園也僅20余畝,人少地少,但因為技術雄厚,年出產也有1.1萬張。
常宗會全家福。前排右一為常宗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南京淪陷前夕,常宗會千方百計安排船只,將十四五萬張蠶種安全運抵重慶,分發給四川各個蠶場。當時四川全省共有蠶場10個,其中9個場的場長都是常宗會的學生,所以他對四川的蠶桑生產是非常信任的。
1938年7月,常宗會受邀抵達昆明,擔任蠶桑改進所副所長兼長坡生產農場場長,在長坡場養育蠶種,在楚雄設立推廣部,招收培訓蠶桑技術人員,在保山設立分場,在芒市設立蠶桑指導所,在草壩設立苗圃,培養桑苗供各縣種植,短短二、三年間,生產蠶種萬張之多。為解決繭子出路,在昆明干溝圩辦起了繅絲廠。云南的蠶桑以及繅絲事業,在常宗會的主持下因陋就簡地發展起來了。
1946年,常宗會被選為“國大”代表,先后擔任河北國營農場及湖北金水農場場長等職務,因不滿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他憤然辭去一切職務,1948年自費到澳大利亞考察畜牧業。
1949年11月,常宗會毅然拒絕友人勸其前往臺灣的邀請,懷著赤子之心,返回祖國,并隨身帶回兩組澳洲的良種豬“巴克夏”與“約克夏”,贈送給南京農場作為繁殖推廣之用。
常宗會回國之后,努力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50年代后期,他病休在家,仍堅持開展科研工作,在自家園內建起了小規模的豬、雞試驗場,為改良品種、提高產量積累資料;為了結合生產實際,充實“養豬學”講課內容,他冒著秋涼,沿著南京浦口的江灘,訪問江邊放牧的飼養員,考察“江淮放豬”的實際情況。根據積累的資料,常宗會撰寫出版了《中國養豬法》一書。
1961年初,他與學生一道去南京仙林雞場實習,參加分層籠飼養雛雞試驗,并進行現場教學,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后與學生合著了30萬字的《中國養雞法》,在《中國養雞法》中,他提倡利用地熱孵化禽蛋、育雛的方法,既節約能源又有利于畜牧業的發展。他還將此建議寫成提案,通過政協提交到了中國科學院,受到重視,中科院院長方毅指示有關部門試驗推廣。
1982年,常宗會根據市場買瘦肉難的現狀,以畜牧學家的責任感,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書面意見,《新華日報》以“要吃瘦豬肉專家有辦法”為題,報道了這一意見的內容。
常宗會還利用其親友在國外的有利條件,主動承擔橋梁作用,引進良種。其長子常黨生博士任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研究機構、畜牧生產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澳大利亞華裔學者協會會長, 1978年回國探親時遵囑攜帶了400支與新西蘭友人合作改良的肉?!袄鋬鼍骸辟浗o農業部,作為改良中國肉牛試驗之用。1980年,常宗會通過親友關系,從港澳愛國同胞處引進150只“巴布可克”雛雞贈給南京家禽研究所研究繁殖。
參考文獻:《村前故事》符志剛主編;《天上村前——中國近代科教第一村》陸陽著。
“天上村前”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所在的村前村坐落于無錫運河畔,被稱為“中國近代科教第一村”,歷史溯源可至北宋大儒一代宗師胡瑗,胡氏一族至今已孕育出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胡彬夏等近百位教育家、科學家和學者。“天上村前”又被稱為“鄉村建筑露天博物館”,保存有百年鐘樓、百年積谷倉等明清建筑遺跡99處,建有無錫最早的鄉村公學,誕生了中國第一座鄉村公園、中國第一個晴雨操場、中國第一座鄉村圖書館天上市圖書館等等。目前項目已經入選無錫市大運河文化帶“十四五”時期重點項目之一和江蘇省“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
在網絡的“天上”,做世界的“村前”,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與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廣集團)旗下阿基米德傳媒攜手打造運營的天上村前歷史文化街區,以積淀深厚、文脈傳承的“書香”與“科教”作為街區品牌核心抓手,引入圖書及相關文化生態作為載體打造天上村前“長三角書房”,以胡氏公立蒙學堂、胡壹修/胡雨人故居、胡漢學舊居、胡氏積谷倉四館為主體,輔以線上線下沉浸式科教體驗交互,增強品牌認知與客流粘性,將“天上村前”打造成書香場景的線下體驗矩陣、科教文化的數字產業前沿、文旅融合的長三角嘉年華、全民閱讀的創新實踐空間融于一體的大運河文化帶創意文化內容產業節點。
— 無錫·惠山·堰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