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雨,早高峰的擁擠造成上班遲到,你是否幻想著有這么一天?
早高峰被導航提醒"預計通勤3小時"時,你掏出手機一鍵呼叫"飛的",5分鐘后一架長得像大號無人機的小飛機降落在樓頂的停機坪,系好安全帶后"嗖"地騰空而起,20公里外的公司樓頂已飄來咖啡香?
這聽起來像科幻片的場景,但如今全球已有超過200家企業砸下真金白銀研發"飛行汽車",連小鵬、吉利這些車企都加入了造"飛的"的賽道。
最近廣州億航的智能飛行器甚至拿到了城市空中交通試運行的"路條",看來"堵車?不存在的"這句話,可能要被重新定義。
中國"飛的"正式拿到"營業執照"
民航局給兩家企業發了"載人無人機運營合格證",聽著拗口,其實相當于給飛行汽車發了"營業執照"。這意味著在廣州、合肥的市民,很快就能像買景區觀光車票一樣,體驗坐無人機逛城市了。
億航智能這家公司你可能沒聽過,但它在全球最早造出能載人的"無人機出租車",去年更賣出了216架飛行器,賺了4.56億,儼然成了"飛行汽車界"的特斯拉。更關鍵的是,這次頒發的OC證(運營合格證)補上了商業化最后一塊拼圖——以前飛行器只能"造車",現在能合法"上路"賺錢了。
坐"飛的"像坐出租車一樣安全?專家說還得等等
消息一出,網友們紛紛加入討論,針對安全性是大家展開討論的一大范疇。雖然技術聽起來酷炫,但專家潑了盆冷水。浙大無人機研究中心的方教授直言:"載人飛行可比送快遞難多了,飛機上要有舒適環境,還得確保萬無一失的安全。"
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國產核心部件的"耐力"——自動駕駛系統、電池電機這些關鍵部件雖然能工作,但長期使用的可靠性還沒經過時間考驗。就像新上市的電動車,頭幾年總得擔心電池衰減,飛行汽車要讓人放心"打飛的",還得積累更多飛行數據,用實打實的里程數證明安全性。
5年后"打飛的"會比打車便宜嗎?
不經想問,億航的飛行器已經累計飛了6萬次,單次成本據說能壓到和專車差不多。但想隨時"打飛的",還得過三關:法規要細化,比如空域怎么劃分;成本得再降,現在買輛飛行器要幾百萬;公眾得適應,畢竟不是誰都敢坐"無人飛機"。樂觀估計,5-10年內一線城市會出現常態化飛行服務,比如景區觀光、商務專線。但要像打車一樣普及,可能得等2030年后——那時說不定郊區房價都跟著"飛行半徑"漲了,畢竟通勤時間從2小時變成20分鐘,誰不想住得離天空更近點呢?
下次堵車時,不妨抬頭看看天空——說不定此刻某架試飛的eVTOL正從你頭頂掠過,帶著第一批"吃螃蟹"的乘客,奔向不堵車的未來。畢竟,100年前人們也覺得"讓鐵盒子自己跑"是天方夜譚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