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討論得最熱烈的,無疑是那 5000 億資金的事兒。然而,好多人對其背后的門道并未真正弄清楚。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剖析一番!
需要留意的是,最后一部分內容堪稱本篇的精華所在,大家可千萬別錯過。
一,利好VS利空?
昨晚,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四大行披露定增預案,接受cz部戰略投資,總額達 5000 億元。此外,另有四家企業入局,注資 200 億,總計 5200 億 。
幾大銀行發布股票發行計劃,旨在補充一級資本。對于這一消息,市場存在兩種解讀視角。一方面,發行價格顯著高于當前市場價,意味著cz部兜底,封殺了銀行股價的下行空間;但這也側面反映出銀行資金面臨緊張局面。
目前,圍繞這一消息,市場形成了多空兩種觀點。一部分人認為,這 5000 億資金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等同于變相放水。向六大行注資,為后續化解債務風險、投資高科技企業,以及擴大消費信貸業務,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因而屬于利好消息。
然而,另一部分人指出,盡管注入 5200 億資本金,理論上最多能帶動 7.28 萬億信貸投放。但從 A 股市場走勢來看,給銀行注資的消息自去年 10 月便開始傳出,今年會議也明確了 5000 億的規模,利好早已被市場消化。
多空雙方的激烈交鋒,讓散戶陷入兩難。其實,不只是這一事件,散戶在投資市場中,面對各類政策消息,常常陷入眾說紛紜的困境。事實上,散戶無需過度糾結這些。究其本質,股價漲跌并非由消息本身,或專家、大 V 的分析所決定 。
二,決定性因素
如果想緊跟市場節奏,首先得清楚,股價漲跌的直接推手是背后的交易行為,尤其是機構資金的動向。
所以,無論市場如何起伏,關鍵在于判斷自己持有的股票,是否正處于機構資金的強勢布局階段。
或許你會質疑,機構的交易操作哪能輕易窺探?這就得借助大數據工具了。
具體而言,先把所有與「交易行為」相關的數據收集留存,經過長時間的數據沉淀,再借助大數據模型運算分析,就能精準提煉出不同 「交易行為」的特征。下面這張圖,大家不妨一看 。
大家觀察上面這張圖片,圖里橙色柱體代表「機構庫存」數據,這是我長期使用的大數據系統中,衡量機構資金參與交易意愿的指標。
從圖中不難發現,當「機構庫存」數據消失時,股價在短期內大幅下跌 18%。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機構庫存」數據處于活躍狀態,股價走勢更為向好。這充分體現出,機構資金是否積極參與交易,對股價表現有著顯著影響 !
三,整體行為
大家不妨思考,A 股市場有超 5000 只股票,要是能精準分辨出哪些股票正受機構資金大力追捧,哪些已被機構資金拋棄,這難道不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事?下面請看這張圖:
從圖中不難發現,截至上周五收盤,整個市場具備「機構庫存」數據的股票,數量不足 2000 只。了解這一現狀,想必能讓大家對后續走勢的研判更有底氣。另外,還有一組關鍵數據值得重點關注 ——11 到 20 日期間,庫存數據已連續多日維持高位。下面,請看圖: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