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不要在慢熱的女生身上浪費時間?前段時間,朋友給一位女士介紹了一個對象,兩人見面之后,女士一直慢熱,男的追了半年,還是慢熱,后來男的放棄了。于是這位女士找到我朋友說,有合適的異性可以介紹給她。我朋友笑笑不說話。朋友跟我說,她最討厭這種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一直吊著人家不知道是為了啥。
我覺得慢熱是適合年齡小特別是在上學的年紀的,因為可以慢慢來,但是到了大家都著急的年紀了,如果一方慢熱就會嚴重拖慢進度,而且很難取得好感!(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夕陽紅,反正就是打發時間,這種戀愛形式的相處也是一種情調!)
為什么慢熱?也許慢熱是因為不放心,是因為有過陰影,是因為曾經經歷過一些創傷!但到了結婚年紀(甚至需要相親來解決自己婚姻的時候,那么慢熱就很不合適了。)
但人生總要有目標,有方向,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方向,我們可以去找方法,有疑問有問題我們可以去找好的方法去答疑解惑!
如果相親,那你就一定要確定一個節奏,例如一年之內想要結婚,相互認識的節奏是怎樣的,希望去見誰,希望看看什么,希望一起共同去做一些什么,這個時間節點可能是一個月之內可以彼此考察,就要有確定,接下來只是磨合。沒有重大的事情,可以商議可以溝通。從而達成一致!
一個月你都無法判斷合適不合適,不確定有沒有好感,要不要相處。那這種慢熱就很不適合相親,這真的會很耽擱人!
這事兒讓我想明白個道理:成年人的相親市場里,“慢熱”就是個坑。
慢熱就是“咱倆不在一個頻道”
現在相親就像找工作面試,大家時間都金貴。正常來說:
吃三頓飯還聊不到一塊兒,基本沒戲;一個月還摸不清對方脾氣性格,大概率不合適;三個月還不想確定關系,那就是根本沒看上。
嘴上說“慢熱”,實際可能是:
拿你當備胎,騎驢找馬、自己都沒想清楚要啥、受過情傷不敢往前;
但到了該結婚的年紀還玩這出,就跟考試還剩十分鐘才開始動筆一樣——來不及了。
相親市場不講“童話故事”,婚戀市場現實得很:25歲和35歲的人“慢熱”成本完全不同(女方生育年齡擺在那兒)、半年時間對男生來說,夠認識五六個新人了。
拖著不表態=變相消耗對方機會成本
就像你去菜市場買菜,跟攤主說“這菜我先預訂,但不確定買不買,你半年別賣別人”——你看攤主拿不拿掃帚趕你?
真慢熱還是假矜持?
見過太多“慢熱”的真相:
你送禮物請吃飯照單全收,但一提確定關系就裝傻;平時微信愛回不回,聽說你有新相親對象突然熱情;總說“再接觸看看”,但連周末約會都懶得見面。
這不是慢熱,這是拿你當“情緒加油站”——需要時加個油,平時停路邊吃灰。
聰明人都搞“項目進度管理”
建議相親定個時間表:
7天試用期:聊不聊得來?見面尬不尬?
21天考察期:生活習慣合不合?三觀沖不沖突?
90天決策期:要不要見家長?房子車子怎么打算?
就跟公司簽合同似的,到期該轉正轉正,該續約續約。要是三個月還云里霧里,趕緊撤!別信什么“日久生情”,現在人日久生厭的倒是一大堆。
總結,到了該結婚的年紀還玩“慢熱”,就像40歲失業了才開始寫簡歷——不是不行,但代價太大。成年人談感情要帶腦子:別把“慢熱”當盾牌,真喜歡根本憋不住;警惕長期不確定的關系,耗得起時間耗不起心態;相親市場沒有“非你不可”,只有“各取所需”。記住:對的人不會讓你猜半年,就像餓了三天的人看見饅頭絕對不會說“我再想想吃不吃”。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歡迎關注我“她解憂”和我一起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