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勝是一家小品牌酒企的老板,他蹲在自家酒廠的倉庫門口,手里攥著剛被退回的三十箱封壇酒,雨水順著瓦檐滴在發(fā)黃的質檢單上。這個在縣城做了十五年純糧釀造的老板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酒質不比大品牌差,怎么就進不了連鎖超市的貨架。采購經理就說品牌力不足——這句話像根魚刺卡在老王的喉嚨里。
這種困境在中小酒企中絕非個例。當行業(yè)巨頭用資本筑起護城河,區(qū)域酒廠想要突圍,靠的不僅是產品力,更需要掌握一套“以小搏大”的談判智慧。
弱勢方要學會把談判桌變成蹺蹺板,找到那個讓對方不得不傾斜的支點。——李力剛
老王的故事轉折發(fā)生在他參加完經銷商大會后。那次他帶著樣品主動找到連鎖超市的采購主管,不再強調“我家酒多好”,而是算了一筆賬:“您貨架上80元價位的競品實際成本只有12塊,我的純糧酒成本28塊,給您的利潤空間反而多5個點。”同時承諾在超市門口做現場封壇體驗活動,把酒廠的匠人故事變成營銷資源。這種從求著進到帶著解決方案談的轉變,讓產品成功打入三家社區(qū)超市。
這種策略背后藏著三層博弈邏輯:首先用數據破除“品牌迷信”,直擊渠道商的利潤訴求;其次將自身劣勢轉化為差異優(yōu)勢,把“小規(guī)模”包裝成“限量定制”的稀缺性;最后捆綁增值服務,讓合作變成雙向賦能。就像茶館里談生意,聰明的小酒廠老板會先給對方續(xù)茶,再慢慢亮自己的茶點。
在落地執(zhí)行時,有湖北的黃酒廠做得更絕。他們談判前先摸清目標客戶的痛點——連鎖餐飲正愁沒有特色伴手禮。酒廠連夜設計出定制酒壇,把餐飲店的招牌菜譜刻在壇身,提出“消費滿贈”的聯合營銷方案。這種“把對方的難題變成我們的答案”的策略,讓一單普通采購變成了深度合作。
這些案例揭示的不僅是銷售技巧,更是生存智慧。中小酒企要懂得在談判桌上“下閑棋”:提前布局消費場景,如把品鑒會開在目標客戶的商會活動現場;掌握“錯峰談判”節(jié)奏,旺季主攻餐飲渠道,淡季發(fā)力企業(yè)定制;甚至用封壇儀式、釀酒體驗等文化牌,把產品談判升級為價值共鳴。
走到倉庫盡頭,老王指著新設計的體驗式酒壇說:“現在和超市談,咱手里端的不是酒,是幫他們引流的道具。”夕陽透過窗格在他臉上投下光影,那些曾經退回的酒箱已變成客戶定制的儲酒區(qū)。或許這就是小酒廠的生存哲學——在巨頭夾縫中,把每一場談判都變成講述品牌故事的舞臺,讓每一滴酒都承載著破局的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